第634章 不是终结,只是暂停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大多数的误判都是由于信息所导致,其中最为要命的莫过于掌握的信息不真实。
    晋君周是真的不知道晋国公族战斗力低下,他只看到了国家的整体强势。
    类似的错误很多首脑都会犯下,也就是脑子里有太多的想当然。
    受到祁午欺骗是晋君周所无法容忍的事情,一切只因为晋君周的很多谋划是建立在祁午提供的信息之上。
    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上进行了瞒骗,有多少信息是错误的呢?
    “你……”晋君周同时知道不能舍弃祁午,压下愤怒说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必须获得下军将的谅解。”
    祁午赶紧保证道:“臣一定恢复与楼氏的关系。”
    什么叫恢复?
    晋君周听了祁午的用词,情不自禁地深皱眉头。
    侍奉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以前祁氏紧抱楼氏的大腿,为的是获取庇护。
    而以前的祁午不是卿大夫,目前已经成为卿大夫阶级的一员。
    晋君周希望发生的事情是祁午与楼令同列,双方在一些事情上取得共识,彼此以合作的方式携手共进。
    要是祁氏恢复到成为楼氏的小弟,岂不是晋君周给楼氏送了一员手握重权的小弟?
    事情要是搞成那样,不是等于祁午背叛了晋君周,同时也将楼氏推到晋君周的对立面了嘛!
    晋君周的好多谋划都是建立在祁氏与楼氏的交情之上,全盘以这个基础来布置,哪怕计划必须进行改变,该有的基础不能丢掉,要不然就是制定新的计划了。
    祁氏与楼氏可以有强弱之分,万万不能是祁午变成楼氏的忠心马仔。
    很显然的事情是,祁午非但没有领会晋君周的想法,更像是在给予难堪。
    以晋国现如今的形势来看,晋君周以楼氏作为谋划的基础,无疑是难以改变的。
    那是,楼氏在几个卿位家族中实力不差,原因在于楼氏比较其他卿位家族不是过度贪婪,非常难得的地方是楼令明显比其他卿大夫更重视国家。
    这个并不是晋君周从楼令发表的言论得出结论。
    一个人讲什么是重要,最为重要的是看一直在做什么事情。
    “公族靠不住,祁氏不可靠。”晋君周现在不想看到祁午那张脸,挥手让祁午退下。
    等祁午灰溜溜地离开。
    晋君周举起酒爵想砸,拿起来要砸又硬生生停住。
    “什么叫骑虎难下?我现在就是骑虎难下!”晋君周太清楚短时间不能舍弃祁午,相反还要极力保证祁午留在卿位之上了。
    因为祁午失去卿位等于打晋君周的脸,并且还会暴露出公族真的不行了的事实。
    其实,晋国公族已经不具备太强的威慑力。
    只不过,哪怕晋国公族已经不存在太强的威慑力,只要仍有一名公族封君担任卿位,遮羞布就不算彻底被扯下,同时也能成为君主的一道屏障。
    “要想办法跟楼氏、荀氏或范氏联姻……”晋君周生出这个想法,很快却是苦笑出声。
    公室跟卿位家族联姻这种事情,晋景公已经干了一次,并且利用赵庄姬灭掉赵氏。
    有了晋景公的例子,恐怕没有卿位家族敢再娶国君的姐妹或闺女了。
    当然了,一国之君可以用联姻的方式降低权臣的警惕心,乃至于利用联姻去毁掉权臣所在的家族;权臣何尝不能用联姻降低君主的警惕心,随后再干出窃国的操作呢?
    事实上,与君主联姻再窃取权柄的操作,姬周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那是?尧嫁女给舜?。虽然不是为了窃国,但尧将女儿嫁给舜,可能是为了巩固联盟和政治联盟。这种婚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
    第二个嫁女儿给皇帝用以窃取权柄的人是刘嫖?。她是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姑,通过将女儿嫁给汉武帝,从而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第一位出嫁孙女给皇帝,成功窃国的人,他叫王莽。
    第一位尝试嫁女儿给皇帝试图窃国的人是曹操,只是没有真正干成就死了。
    第二位嫁女儿并且窃国成功的人是杨坚。他建立了隋朝,后来一统天下终结了自五胡乱华开始的将近三百年割据。
    晋君周在苦恼怎么弥补错误信息下的计划制定,最有用的办法被晋景公一顿操作变得难以实施,暂时没有想出其它的好办法。
    在原历史上,晋君周发现没有一个公族封君能用,不得已之下将希望放在了有公室血统的赵武身上。
    那么,赵武辜负了晋君周的信任了吗?历史有给出答案。
    获得晋君周信重的赵武跟韩氏你侬我侬,等晋君周变成晋悼公之后,赵氏与韩氏吞吃了晋悼公生前很不容易才扶持起来的众多中等家族,奠定了赵氏和韩氏日后分裂晋国的基础实力。
    “有结果吗?”郤锜哪里会不知道楼令来主大营被晋君周召唤过去的事情呢。
    楼令知道郤锜是在问范氏和祁氏的纷争,摇头说道:“新军将不可能跟君上撕破脸,想要的是让君上愧疚。身为人臣用这种方式给予君上难堪,估计是要适得其反。”
    讲实话,楼令真的认为士匄使用错了方法。
    吃了大亏的士匄要是一声不吭,一定会让晋君周找办法进行补偿。
    结果,士匄用了那样的方法,只会让晋君周再一次得出自己很弱小的事实,哪怕只是维护一国之君的尊严,不可能真如士匄的意去撸掉祁午的卿大夫职位。即便是晋君周会对范氏进行一些补偿,也会是极不情愿之下的一种权衡之术。
    话说,士匄怎么会干出那种操作?这里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太多的前例让士匄引以为鉴。
    后人看前人,总是会因为前人的一些操作觉得有够奇葩。这纯粹就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去看待问题。后人不正是有足够多的例子可以借鉴,才避免犯下相同的错误吗?
    另一个事实是,历史的错误总是在重复上演。而犯下相同错误的人,他们要么是太过自信,不然就是没有读过史。
    到了信息透明的时代,发生了某件事情,它违背了人们的认知,事情的影响力足够大,冲击了固有的三观,很直接就会被人们一刀切,例如:不敢扶。
    楼令不是什么好人、他之所以给予多数人正面的形象,说白了就是尽力在借鉴相关的前例,避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要问这样活起来累不累,答案当然是会活得很累了。
    架不住楼令有理想和目标,只要不让他认定无法实现理想和目标,会很愿意继续伪装自己是一个好人。
    郤锜不是完全听懂楼令在说什么,琢磨了一会儿才问道:“你支持祁午在职?”
    楼令面对郤锜的提问,知道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必须给出自己的态度,说道:“荀氏和范氏越走越近,我私认为维持当前的卿位归属很好。”
    一个弱小的祁氏占着卿位,好过卿位被荀氏或范氏得了去。
    同时,荀氏或范氏不谋求增加卿位,换上其他家族上位,不管是邯郸氏、巩氏、魏氏或其他哪个家族,必将带来无限的不确定性。
    郤锜不再纠结卿位问题,转而说道:“子庚代表楚国前来洽谈停战条件。”
    所以说,要是将华元用好了,国际交流总是能够起到效果。
    曾经的栾书和子重,他俩就是利用华元进行隔层交流,保证两国再怎么斗,起码是限制在一定框架之内。
    在栾书死了之后,华元其实还想充当原有角色,奈何郤锜对华元不太爱搭理。
    等子重也过世,华元失去了在晋国与楚国充当桥梁的角色,一下子也让晋国与楚国的竞争失控了。
    因为有可能重新充当晋国与楚国沟通的桥梁,这一次华元下了很大的力气。
    楚国是竞争中弱势的一方,楚君审远比任何时候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跟晋国进行沟通,正好华元再一次送上门,自然是要抓住了。
    在华元的极力争取下,才有了子庚亲自来见郤锜的事情发生。
    子庚来之前,郤锜和楚君审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没有谈拢的在于楚国不想全盘接受晋国的条件。
    根据楼令的建议,楚国需要交出陈国和蔡国,同时付出比以往多出三倍的战败赔偿。
    楚国肯定要讨价还价,他们从不肯交出陈国和蔡国,只愿意按照往常来赔偿,一点一点缓慢进行退让,到最后的条件变成愿意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按照以往付出两倍赔偿。
    关于共同领导某个国家这种事情,晋国和楚国在第一次“弭兵会盟”上由晋国率先提出,当时是楚国不愿意接受。
    “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吗?要是楚国愿意付出三倍赔偿,我认为可以接受。”楼令说道。
    郤锜皱眉问道:“为什么?”
    楼令笑着说道:“难受的是陈国和蔡国。我们可以因为在陈国和蔡国的处理上跟楚国产生争端,作为下一次开启国战的理由。”
    搁置争议?不存在的。
    这一战打完之后,强如晋国也难以再掀起大战,别说有趁机弄残郑国的急切需要了。
    在兼并郑国和对楚国展开穷追猛打的选项上,楼令更愿意选择前者。
    那是因为楚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起码十年内对晋国构不成实际威胁。
    哪怕是楚国不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恢复元气,当前的晋国根本没有能力灭掉楚国,占领楚国的土地也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晋国抓紧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兼并邻国才是正经事。
    只要晋国快速扩张,便是一直在持续壮大,等楚国觉得自己恢复元气要重新跟晋国较量,对上变得更强的晋国,也许下一次较量就将是打灭国战争了。
    当然,楼令不死的话,怎么可能坐视楚国恢复元气?不打旷世大战,也一定会极力进行干扰。
    比较令人无语的事情是,历史上晋国在重创楚国之后自行内乱,结束内乱的晋国就是坐视楚国恢复元气了。
    讲实话,不是楼令的智商上远比同代人更优秀,实在是楼令来自信息量爆炸以及获取知识极容易的现代,比春秋时期的同代人胜在具备全局目光,尤其是有战略的概念。
    在隔天,楼令参与谈判。
    子庚见到楼令的那一刻,只能说是立刻意识到要糟。
    晋国的很多人自以为了解楼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晋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不可能没有收集晋国高层的情报。他们所知晓的情况是,晋国近来的国策要么是楼令提议,不然就是楼令在执行。
    楚国只需要知道一点,自从楼令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后,晋国对待楚国变得更狠就行了。
    双方互相问候完毕。
    各自坐下之后,郤锜开门见山地说道:“贵国考虑得如何了?”
    子庚要说话,听到楼令的咳嗽声。
    声音吸引子庚看向楼令,只看见楼令笑得有些不太好猜。
    “今天会面,是要正式确认吗?”子庚的意思是,是不是今天没有谈拢,不会有下一次会谈了。
    楼令开口说道:“你们应该是了解我的。想来知道我很希望谈判破裂。”
    为什么子庚看到楼令就心慌呢?因为楚国高层以为了解楼令啊。
    晋国现在最大的鹰派就是楼令,非常要命的事情是楼令能够很大程度影响到晋国的其他卿大夫。
    子庚沉默了一小会,说道:“我请求暂时停止谈判。”
    郤锜想都没想,说道:“不行,今天必须给出结论。”
    “中军将。”楼令笑呵呵地说道:“我以为可以接受暂时停止谈判。”
    要是换作其他人,一定会让郤锜当场发飙。
    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郤锜很奇怪地看向楼令,问道:“为什么?”
    楼令答道:“想来楚司马已经认清事实,需要向楚子进行汇报。下一次再见面,若是楚司马再来,会答应我们提出的条件。”
    子庚现在担任楚国的司马一职。
    “一天,只给一天的时间。”郤锜给子庚下达最后期限。
    子庚站来行礼,随后快步离开了。
    等子庚走后,郤锜面无表情地说道:“不是要部分答应楚国的条件吗?”
    “我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楼令说道。
    这是事实。
    刚才,楼令从子庚身上看到了对自己的恐惧……,也不能说恐惧,用忌惮来形容更为合适。
    能够让楚国的高层产生忌惮,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
    “如果可以单独领导陈国和蔡国,符合原定的预期。”楼令知道郤锜现在心情有些不美丽,也清楚是什么。他笑呵呵地往下说道:“在中军将的指挥下,迫使楚国认清双方差距。这是以前的中军将所没有达成的成就。”
    身在高位的人,几乎没有人愿意被反驳。
    在刚刚,楼令等郤锜说完,马上插了一杠,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所以了,楼令不惹得郤锜当场发飙就算很好,哪敢奢望郤锜心里完全没有意见。
    给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好话不叫拍马屁。即便真的是拍马屁的行为,论事实就是没有什么不对,更不存在什么难堪。关于这一点,年轻人很难接受,需要有一定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心酸。
    郤锜的眼神不如方才锐利,眉头却是没有完全舒展开。
    “最好逼迫楚国公开彻底认输。”郤锜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楼令不好接话了。
    楚国肯承认一时间的失败,让他们臣服则是不存在那种可能性。
    要是晋国想趁这一次的机会强迫楚国臣服?完全就是逼楚国继续打下去。
    关于那些,楼令无法讲给郤锜听。
    因此,楼令只能是沉默。
    郤锜看着没有搭话的楼令,问道:“郑国屈服之后,入侵楚国本土?”
    楼令没有犹豫,说道:“楼氏自然以中军将马首是瞻。”
    郤锜保持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从去年开始,郑国就一直想臣服,只是晋国并没有答应。
    郑国希望用臣服换取晋国归还占领的城池与土地。而晋国高层已经取得共识,不可能将到手的城池和土地让出去,近期晋军又对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行动,试图攻占郑国更多的城池。
    虽然郑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他们一再反复横跳。搞得郑国不存在任何信誉,无论晋国还是楚国早就对郑国的臣服很无所谓了。
    一天之后,子庚去而复返。
    因为是最后一次谈判的关系,晋国出动了晋君周和所有在主大营的卿大夫。
    “我们接受贵方提出的条件,交出陈国与蔡国,以三倍进行赔偿。”子庚先说这一点,不等晋国君臣有什么表示,提出楚国的要求:“作为交换,寡君要求贵国放弃支持吴国。”
    担负扶持任务的申公巫臣三年前已经回到晋国了。
    只是,申公巫臣在吴国那边留下了尾巴,其中包括留下嫡长子孤庸担任吴君寿梦的“行人”一职。
    因为申公巫臣那样的做法,在楚国君臣看来就是晋国打算继续扶持吴国。
    实际上,晋国君臣对于要不要扶持吴国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吴国屡次冒犯晋国之后,不再扶持吴国的意见占了上风。
    问题是,楚国君臣不知道晋国对吴国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
    让楚国产生误判的根由,不止是申公巫臣在吴国留下尾巴,跟晋国和吴国释放的相关系信息更大。
    例如吴国第一次答应会盟却没有抵达,晋国第二次还是邀请吴国会盟。到第二次,吴国还是答应却仍然没有到场,两次被戏耍的晋国君臣,他们没有对吴国喊打喊杀。
    仅仅是晋国君臣在被吴国戏耍之后没有喊打喊杀,楚国君臣就认为晋国还是会扶持吴国。
    那可是晋国,谁冒犯都要付出代价的晋国。尤其是担任中军将的人是郤锜,他可是报仇不隔夜的人。
    吴国君臣做了那样的事情,他们却是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晋国的尊重,确实是挺能迷惑人的。
    因为晋君周到场的关系,在子庚提出要求之后,一时间没有卿大夫回应。
    晋国还要不要扶持吴国是自己的内政。
    历来只有霸主国可以干涉他国内政,哪有霸主国被干涉内政的道理?
    晋君周一眼扫过一众卿大夫,希望谁可以来提示一下。
    多数卿大夫在晋君周看过来的时候,做出了摇头的动作。
    “一件事情一件谈。”晋君周有自己的素养,干不出明面答应,事后却违背的操作。
    在子庚看来,两件事情其实是同一件。
    只是呢?子庚心里很清楚占据优势的晋国就该是这样,换作楚国提出要求被马上答应,反倒会让楚国君臣认定其中有诈。
    关于耍诈的操作,时不时吼嗓子“我蛮夷也”的楚国,他们可是熟悉得很。
    “什么时候展开会盟呢?”子庚指的是晋君周和楚君审会见,当着一众诸侯的面,正式结束这一场战争。
    事先得到提醒的晋君周笑着说道:“两国交换国书即可。”
    子庚愣住了。
    “这一次不用会盟,双方遵守国书所拟定的内容便是。”郤锜等子庚看过来,继续说道:“要举行会盟?过几年再举行。”
    目下可是在爆发疫病啊!
    再者说了,现在的楚国很惨,怎么可能不让晋国君臣保持最大的警惕?
    仅仅是楚国君臣有万分之一可能,趁展开会盟玩斩首行动,晋国君臣都要用最谨慎的态度去对待。
    现在的情况是,晋国君臣视自己为穿上了鞋,认定楚国是光脚的一方。
    两国的实力在这一战之后明显拉开差距,自然是该分桌坐了。
    子庚扫了晋国君臣一眼,能够从他们的表情看出在提防。
    楚国有没有可能玩斩首行动?
    要是楚国没有惨到现如今的程度,自然是可能性极低。
    以楚国现在的状况,他们要是认定晋国会趁楚国元气大伤搞更过分的事情,哪里可能还顾得上其它,抱着一块完蛋的决心就干了。
    诸夏的刺杀文化是从哪一片区域开始盛行的呢?
    政治上存在分歧,率先大兴刺杀的国家是吴国和越国,后面蔓延到了楚国,同时也传染到了中原列国。
    要论当断则断的话,无疑是楚国率先普及这种观念。
    “防着‘我蛮夷也’呢?这也对……”子庚事先疑惑,看完晋国君臣的脸色,一下子品懂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