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崇德城
作者:水急流   真灵九转最新章节     
    仁州西南,崇德山脉绵延千里,宛若一条蜿蜒伏地的巨龙。
    山脉中央,千丈雄峰随处可见,更有几座三千丈的擎天巨峰,仿佛与天相接,半山腰往上,便缭绕在云雾之中,终年不识真面目。
    但这些巨峰只可远观,不可靠近。
    这里是浩然宗山门所在,有护宗大阵保护,虽无云雾遮掩,但无人敢于窥视。
    没人知道,浩然宗的山门在崇德山脉屹立了多少年,但从数万年前开始,浩然宗就是十大宗门之一,静观九仙洲的云卷云舒,俯瞰修仙界的兴衰起落。
    浩然宗偶有起伏,但从未遭遇过覆灭危机,最落魄时,也是掌控着半个仁州。
    在浩然宗的扶持下,大仁王朝也延续了至少数万年,只是皇室血脉已经几度更迭,姓氏数次改换。
    不过即便是浩然宗,也无法完全掌控广阔的仁州,其他十大宗门也是如此,给九仙洲上大大小小的宗门,留下了生存的余地。
    浩然宗也不屑于去争夺小型灵脉、小型灵石矿这种修炼资源,他们占据了仁州惟一的巨型灵脉,将大半座崇德山脉全部开辟为灵药园。
    还掌控着几处巨型灵石矿,搜刮了整个仁州最有天分的弟子,天才辈出,仅是元婴长老,就有十几位。
    历代宗主皆是大修士,修为深湛,有通天彻地的手段,威压仁州。
    浩然宗就是仁州的修行圣地,崇德山脉脚下自然也聚集了大批修士。
    就连十大宗门,也无法舍弃开办坊市的巨大利益,浩然宗建立的崇德坊市,有着仁州所有坊市中最安定的秩序、最珍稀的宝物。
    每天都有源源不绝的修士涌入崇德坊市,浩然宗干脆修建了一座城池,方圆五十里大小,命名为“崇德城”。
    这是一座修士之城,数万修士汇聚于此,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心仪的宝物。
    二十年一度的崇德拍卖大会上,千年灵草、高阶法宝、极品灵材……各种至宝应有尽有,就连元婴修士,也是趋之若鹜。
    这一日,陈渊在崇德城外降下遁光,望着这座磅礴巨城,目光很是幽深。
    他一连飞遁六天,跨越数万里,终于来到了这座大名鼎鼎的修士之城。
    崇德城的城墙高约十丈,有十六个城门,每一个城门之外,都有筑基修士值守。
    陈渊戴着金丝镂空面具,来到东北方的一个城门,花费三十块下品灵石,买下一块通行令牌,走入崇德城。
    城门很大,足有十丈宽,入城的修士不少,但其中许多都有通行令牌,可以自行通过,需要购买令牌的人并不多。
    陈渊通过城门时,一道无形波动从他身上扫过,系在腰间的通行令牌微微亮起白光,无形波动悄然消散。
    入城之后,街上人流如织,街边店铺风格各异,或是雅致的阁楼,或是恢弘的大殿,每一家店铺都占地广大。
    崇德城中没有破旧的建筑,每一处店铺都是由三十年、五十年乃至八十年的灵木制成,至少百年不朽。
    在崇德山脉外围,浩然宗开辟了大量灵田,招募炼气修士培育灵草、灵木,还有山脉中的两座巨型灵石矿,也是招募低阶的炼气修士开采。
    崇德城中九成的炼气修士,都是以此为生。
    若非如此,他们根本无法在繁华的崇德城中生存下来。
    这些炼气修士从仁州各地汇聚而来,平时培育灵草、采挖灵矿,赚取灵石,然后回到城中居处修炼,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他们大多资质不佳,都是伪灵根修士,留在山野中自行修炼,也许终生都无法筑基,只有来崇德城一搏,才有一丝筑基的可能。
    这些炼气修士耗费自身灵气培育的低阶灵草,会被浩然宗修士移植到崇德山脉之中的灵药园内,吸纳巨型灵脉的精纯灵气。
    几十年后,这些灵草就会成长为一百年、三百年乃至五百年灵草,炼成丹药,或是供浩然宗修士修炼,或是出售给仁州修士。
    其实这些灵草生根发芽之后,就可以借助巨型灵脉的灵气成长,但先用廉价的炼气修士催熟,再消耗巨型灵脉的灵气,显然更加划算。
    巨型灵石矿脉也是如此,采矿需要承担巨大的灵压,凡人无法承受,只有修士才能挖出灵石,不仅辛苦,而且颇为凶险,浩然宗弟子自然不会去干,招募炼气散修是最好的选择。
    满口仁义道德的儒道修士,用最严苛的阵法,监视着从黑幽幽的矿井中走出来,浑身沾满石屑的散修,确保他们没有私藏一块灵石,才会放他们离开……
    陈渊心中流淌着典籍中有关崇德城的记载,那位将神识留在玉简中的修士,也许曾经也是一位散修,曾经为浩然宗挖过灵矿、培育过灵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浩然宗的怨气。
    但这些都与陈渊无关,他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修仙界中,实力为尊,低阶修士在浩然宗这等庞然大物面前,根本没有半分尊严。
    这部典籍是陈渊去范阳方式购买妖丹时,从一家出售玉简书籍的店铺偶然看到的,对崇德城的介绍极为详尽。
    崇德城与其他大型坊市一样,为了方便约束外来修士,城中禁止飞遁。
    但陈渊刚入城没多久,就有一道遁光从头顶飞过,往崇德城中央飞去。
    这道遁光很淡,但所有注意到这道遁光的修士,目中都流露出敬畏之色。
    只有元婴修士,才能不受禁空令的限制。
    遁光消失之后,陈渊收回目光,拐过几条繁忙的街道,施展轻身术,来到崇德城西北角,在一栋三层小楼前停下,匾额上写着“四方阁”三个字。
    在小楼之后,是一片翠绿的竹林,掩映着十几座庭院。这里是浩然宗迎宾之处,若有修士来访,必须由此而入。
    据说四方阁原本并不在崇德坊市中,而是临近浩然宗山门。
    但浩然宗上万弟子,来访之人极多,烦不胜烦,索性迁入了崇德城。
    崇德书院也在崇德城中,以城南一座百丈高的山丘为中心,四散分布。
    浩然宗会派遣结丹修士到崇德书院中教书,只要是达到要求的儒道散修,都可进入书院修炼。
    这些散修若是能结成金丹,就可加入崇德书院,或是崇德城,成为类似于客卿的存在,为浩然宗效力。
    通过这种方式,浩然宗可以选拔出散修中颇具天赋之人,充实自己的力量,巩固对仁州的掌控。
    那些离开崇德书院的修士,也会因为这段经历,与浩然宗更加亲近,在各地建立宗门家族,天然就是浩然宗的支持者。
    ……
    四方阁中出入修士不少,毕竟就是拜访浩然宗的炼气修士,也要通过此处。
    当陈渊显露出修为之后,就有炼气修士迎了上来,引他来到一间静室,见到了一名结丹初期的中年执事。
    他感受到陈渊假婴境界的气息,神情颇为恭敬,询问陈渊来意。
    就算是浩然宗修士,也不敢对假婴修士不敬。
    陈渊脸上依旧带着金丝面具,晏同春也是浩然宗真传弟子,若是在崇德城中遇到他,可能会生出事端。
    金丝面具只是一件下品法器,无法阻挡他人的神识窥探。
    但陈渊在身周布下了神识屏障,以他现在的神识强度,元婴之下,任何想要暗中窥探之人,都无法得逞。
    陈渊拿出张武山送给他的那枚玉佩,微笑道:“在下要拜访贵宗悦兴湖真传弟子张武山张道友,劳烦道友通禀一下,就说故友来访。”
    中年执事接过玉佩,脸上笑容更浓:“原来是张师弟的故友,那就不是外人了,还请道友稍待,老朽这就遣人去请张师弟。”
    说罢,他便唤来一名年轻儒生,将玉佩交给他:“你持此玉佩,回到山门之中,去悦兴湖禀告真传弟子张武山,有故人来访,速去速回。”
    “是!”年轻儒生当即应下,双手接过玉佩,又对陈渊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走出静室。
    待筑基修士离去后,中年执事笑道:“这位道友,本宗山门广大,一时半刻无法将消息送达。”
    “而且张师弟不一定就在山门之中,也许要等上些许时日。”
    “在下这就为道友安排一间庭院暂居,等待张师弟的回音,如何?”
    陈渊拱手一礼:“那就有劳道友了。”
    中年执事随后又唤来一名筑基修士,为陈渊安排了一座两进的幽静庭院。
    在一名炼气修士的引领下,陈渊来到庭院住下,修炼室中镌刻了聚灵阵,激发之后,灵气颇为浓郁,堪比小型灵脉。
    崇德城中有一条巨型灵脉的支脉,灵气之浓郁,堪比大型灵脉,为城中修士提供灵气。
    像是陈渊所居的这处庭院,聚灵阵中的灵气浓度堪比小型灵脉,在崇德城中属于地级洞府,需要十块上品灵石,才能租住一年。
    至于更上一等的天级洞府,也是最高等阶的洞府,灵气浓度堪比中型灵脉,需要一百上品灵石,才能租住一年。
    曾有假婴修士想要借天级洞府结婴,但天级洞府中的灵气虽然浓郁,范围却只有一个修炼室,通过聚灵阵控制,灵气供应稳定舒缓,根本无法在瞬间爆发出海量灵气,供修士结婴。
    陈渊端坐在修炼室中,打坐吐纳,恢复真元。
    他一路飞遁而来,路途虽然遥远,但炼化鲲鹏真血后,遁速提升,真元消耗却减少了许多,吸纳天地灵气的速度又提升了一倍,只是一个时辰,就已经真元尽复。
    又过了两个时辰,庭院大门被敲响,陈渊起身来到正堂,抬袖一拂,厚重的木门缓缓敞开。
    那名回山门送信的年轻儒生快步走入正堂,抱拳一拜,恭声道:“启禀前辈,张师叔三个月前离开山门,外出游历,至今未归,还请前辈等候几日。”
    说着,他一拂腰间储物袋,拿出那枚玉佩,双手呈上。
    陈渊眉头一皱,从芥子环中取出两块上品灵石,屈指一弹,缓缓飞向年轻儒生。
    他微笑道:“这两块灵石,还请小友收下,这枚玉佩暂且先放在小友手中,有劳小友留意一下张道友的踪迹,若是他回转山门,还请及时相告。”
    年轻儒生面露喜色,双手接住灵石,深深拜下:“前辈放心,晚辈这就请相熟的同门,时刻留意张师叔的踪迹,只要张师叔回转宗门,晚辈立刻持玉佩前去拜见,将前辈来访之事,禀告给张师叔。”
    他只有筑基初期的修为,两块上品灵石,可以兑换两百四十块中品灵石,对他来说,是一笔不折不扣的横财。
    年轻儒生心满意足地退下,陈渊也起身离开庭院,缓步走向崇德城中最为繁华的街道。
    张武山一时不会回转宗门,他的修为已经进无可进,在庭院中打坐也是无用,索性去崇德坊市中逛一逛,调节一下多年苦修的枯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