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永乐大帝·朱棣!
【纵观朱棣的帝王生涯可谓极其充足。】
【对外五征漠北,南征安南,向西设立哈密卫,行使中央对西域的主权。】
【派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使其恢复与明朝的朝贡关系。】
【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航海行动:郑和下西洋,引得万国来朝。】
【向大明朝通贡称臣的国家,更达三十多个,最远到达今日西非地区。】
【对内更修治皇皇巨著《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重修京杭大运河。】
【文治武功让他做了个遍,但问题来了。】
【钱从哪里来?】
……
……
刘恒看着天幕嘴里念叨着。
“万乘之国有万乘之贾,千乘之国有千乘之贾。”
“非君之所赖也,君之所与。”
“故为人君而不审其号令,则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
“你知道为什么管仲要如此说了吗?”
刘启揉了揉抄书时久而疼痛的手腕。
“商人乘民之危来控制百姓手中的粮食、物资,使贫者丧财物。”
“又趁百姓急于交税,而压低价格。”
“所以管子才说商人若不严加看管,就是一国之中的第二君主。”
刘恒点点头。
“重农抑商,就因此而论。”
“但此一时彼一时。”
“春秋时,士与世卿有世禄。”
“汉至宋末,百官也有职田俸禄。”
“这些都是依托于皇帝,依托于土地。”
“但朱元璋改变了这一切。”
“他断了官员的土地,官员只能选择贸易。”
“若此时能学管仲之事,明朝未必不能以外臣而养天下。”
“一如齐国称霸一般。”
“但他又断了海禁。”
刘恒想到此处心中顿生一股荒唐。
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为仇寇。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懂吗?
“而此时这些人已经尝到甜头,朱棣又开了海禁以君身入场纳财于内库……”
刘启顺着思路思索下去。
“这么一说……阿父,这大明官员恐怕与皇帝是离心离德啊。”
刘恒笑了笑。
“你忘了郑和是什么人了吗?”
“他们早就离心离德了。”
“朱元璋啊……”
皇帝语气莫名的摇了摇头。
“那朱允炆其实是唯一能再次重新建立两者之间信任的皇帝。”
“可惜,天真的皇帝碰上了古板的臣子。”
“最后是篡位的藩王继续为了法理而延续太祖的政策。”
刘启感觉一阵阵的脑袋大。
“这才刚开国啊?怎么到阿父你嘴里就是一股亡国味儿啊?”
刘恒看着一脸迷惘的儿子,勾了勾嘴角。
“亡国倒不至于。”
“还有勋贵在呢,文武平衡一下也勉强能行。”
“只是皇帝与大臣相互防备。”
“天下百姓又要在夹缝中动荡不安了。”
……
【这就不得不提朱棣身后的男人了。】
【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后勤部长”——大明户部右侍郎。】
【夏原吉。】
……
“什么背后的男人……”
“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
“夏尚书,大才也。”
朱瞻基背负双手望着天幕。
爷爷的那些大工程要是没自家老爹调控,夏尚书出主意。
“……爷爷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没有杀掉夏尚书。”
……
朱允炆看着天幕脸色变化。
夏原吉这人他是了解的。
他不是那种临阵变节者,他眼中只有国而无君。
既然他能在燕王手下当值,那就是燕王得到了他的认可。
他认为燕王比朕更适合当皇帝……
“罢了罢了……”
……
【掌管天下财赋不是个容易的事。】
【特别是在刚刚经历过靖难战火的大明。】
【国库里的钱粮是有限的,小到给官员发工资、修缮宫殿,大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打仗】
【一切事务都要由户部拨款支持,稍有差池便是掉脑袋的事。】
【而朱棣偏是个需要用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的君主。】
【编修《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五征漠北、攻安南、修紫禁城、通运河……】
【每一个都是“烧钱”的大项目。】
【国家刚刚遭遇战争,能正常维持朝廷的日常开支就很了不起了,哪还有余钱去完成皇帝的理想?】
【没看到有开皇之治的隋朝都被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给“挖”没了吗。】
……
大隋。
“我就知道!”
“朕的大隋明明能达到汉唐的成就!”
“就是让这混账连累了!”
“现在一提大隋,谁记得开皇之治!?”
“只记得那混账挖河亡国!”
独孤伽罗看着他,眼睛一转,笑道:
“你也往好处想想。”
“那小子是做事没分寸导致亡国。”
“总比胡亥强吧?”
“那是正儿八经标准的亡国之资啊!”
杨坚一时不知是该笑该哭。
比点好的人行吗。
……
【但面对这一切,夏原吉很有办法。】
【“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通过裁撤多余的机构和人员,缩减国家财政支出。】
【通过减轻全国赋税,严厉打击私盐买卖,将囤积在仓库里的物品变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推广屯田种植方式,让边防军士在平时也能耕种,自给自足,减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
【鼓励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到边境去落户开荒,与民休息。】
【通过颁布一些新政策惠及商人,让他们为大明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对富人增收税款,减免穷人的税款,且要允许人们出钱来代替劳动。】
【赏赐臣下或外来使节时,夏原吉建议进行一次性封赏。】
【虽然一次性封赏数额巨大,但可以有效减少因封赏的长期性造成的大明财政资源的持续浪费。】【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大明宗室,则提出开放盐引】
【允许宗室藩王运销食盐,自给自足,减少朝廷每年需要支付及赏赐给藩王的大笔经费。】
【这些措施,为永乐盛世下每一次大手笔的花销提供了保障。】
【在支撑朱棣的“理想”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让大明在提高国家影响力、增加国库收入、改善民生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郑和、宋礼等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也初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用人识人:评价s级·得五分。】
……
刘彻打了个哈欠,随后抹了抹眼角。
不就是桑弘羊吗。
没什么了不起的,朕有!
……
……
刘彻觉得天幕在针对他。
应该给朕!
桑弘羊在这点上还是差一点啊。
“莫有完全体的诸葛亮。”
“给朕一个内政类的诸葛亮也行啊!”
“朕又不挑!”
霍去病挠了挠鬓角。
诸葛亮还能组合吗?
……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下意识的紧了紧衣襟。
“来人!拿大氅来!”
“相父,我们要不进去看吧。”
“莫要受了风着了凉。”
诸葛亮摆摆手。
“无事,只一阵凉风吹过,不碍事。”
……
【公元1403年七月,朱棣命侍读学士解缙采天下图书编为一书】
【“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前后共动员接近三千位学者参与,于1407年十月完成。】
【全书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举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
【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
【全书分门别类,记录上自先秦,下到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
【凡入录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
【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并将其珍重地保管在修建后的南京文渊阁中。】
【《永乐大典》也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
……
“烧了?!!”
有点愧疚夏原吉的朱棣,再看见《永乐大典》后非常得意。
又见了了几句说完,还有点不满。
然后就看见被烧了!
打仗都没跳出来的心差点跳出来!
……
……
朱棣长长舒了一口气。
……
……
朱棣:“什么!!!”
……
……
朱棣:干的好!
……
……
朱棣气的全身颤抖。
那可是他寄托法理的希望啊!
一旁的朱瞻基担心的看着他。
就见朱棣在那嘀咕着。
他悄悄走进两步,听清讲的什么。
“抄,必须的抄!”
“多抄!狠狠的抄!”
……
乾隆看着天幕皱眉。
“一本类书罢了。”
“因类取裁又不能使人窥书全貌,溯其源流,征其来处。”
“朕的《四库全书》才是前人未做之事!”
和珅立刻竖起大拇指。
“万岁爷说得对啊!”
“类书罢了,历朝历代谁不修纂?”
“但像《四库全书》这种涵盖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天下所有经集的丛书!”
“只有万岁爷您能办成!”
“这就是天意!”
和珅一甩袖子,跪在地上,大声道:
“上天,以此告知陛下!”
“告知天下众生!”
“唯我大清,千秋万代!”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压着嘴角,手里的扇子都快扇冒烟了。
“你看看你,说就说,激动个什么,快起来。”
和珅站起身,用衣袖抹了抹眼角。
乾隆看着这一幕,嘴角带笑:
“你看看,还哭了。”
“前些日子暹罗上了象牙一百担,你挑几对拿回家玩去吧。”
和珅红着眼睛,又行了一礼。
“奴才谢万岁爷隆恩!”
乾隆摆了摆手,
“行了行了,继续看。”
……
【后世影响:唯一一个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
【设立奴儿干都司、营建北京、浚通大运河、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
【历朝历代的皇帝干成其中的任何一件都足可竖立一座丰碑。】
【所以,当我们全面衡量朱棣的功过时。】
【不难得出结论,朱棣是第一流的封建帝王,】
【在第一流的封建帝王里,他也是杰出的。】
【永乐大帝四个字,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评价s级·得五分】
【合计军事、制度、外交、民生、用人、影响。】
【总分:二十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