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图海:清初名将的智勇传奇
作者:枫之羽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一、大起大落
    图海,这位清初的重要人物,其仕途可谓跌宕起伏。他的一生中既有顺治帝的特别赏识与提拔,也有遭遇贬黜和冤屈的经历。图海早年凭借其忠悫的性格和敦笃的性情,以及出众的才华,很快就受到了顺治帝的关注。
    顺治二年(1645年),图海被任命为内国史馆侍读,并兼任明史纂修官,这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了仕途。同年,顺治帝对图海的印象极为深刻,认为他举止稳重,有宰辅之才。顺治帝想要提拔图海,却担心其他人不服气,于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策略来测试和提拔图海。顺治帝当着众人的面故意说图海应该依法处置,众人纷纷为图海求情,顺治帝这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随即授予图海内秘书院学士的要职。
    顺治十年(1653年),图海更进一步被提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列议政大臣,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年),图海因为恪尽职守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兼管刑部尚书事。图海在刑部任职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他与姚文然一同修订法律,废除了明朝时期的酷刑,改善了囚犯的待遇,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赞誉。
    然而,图海的仕途并非一路顺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被革去了拜他喇布勒哈番、太子太保的职务,并降三级。两年后的顺治十五年(1658年),图海又因为江南乡试作弊案而受到牵连,被革去了少保、太子太保等职。顺治十六年(1659年),图海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打击,因侍卫阿拉那与公额尔克戴青家奴斗殴案,图海被革职,家产也被籍没。
    这次处罚对图海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但他并未就此沉沦。顺治帝在临终前的遗言中表示图海的情罪原本是被冤枉的,希望将来能够给予弥补。顺治帝的这番遗言,实际上是对图海的一种肯定,也为图海的后续仕途铺平了道路。
    康熙帝即位后,遵照顺治帝的遗愿,马上授予图海正黄旗满洲都统的要职。这不仅标志着图海重新回到了朝堂,也是对他之前遭遇的一种补偿。从此以后,图海再次活跃于朝政之中,继续为清廷效力。
    二、初试锋芒
    在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图海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崭露头角。清兵入关二十年后,南明政权以及各地的抗清势力大多已被镇压,唯有大顺军余部在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等人的领导下,坚守在湖广、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带,成为清廷统一全国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为了彻底平息这块抗清据点,清廷在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下令三省各抽调三万绿营官兵,加上西安驻防的八旗兵,组成强大的会剿部队。面对清军的强势进攻,郝摇旗等领导的大顺军余部进行了英勇反抗。在次年七月下旬的彝陵之战中,大顺军重创了湖广总督董学礼的部队。随后,他们又集结七万人的兵力进攻驻扎在四川巫山县境内的湖广、四川总督李国英部,清军在战斗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决定加强力量,任命图海为定西将军,与靖西将军都统穆里玛共同率领禁旅从京师出发,前往前线征剿。图海到达前线后,与李国英、提督郑蛟麟、总兵俞奋起、于大海等清军将领联手,实行连营围困战术。大顺军趁清军立足未稳之际,以三千余人的兵力袭击了俞奋起的营地,图海得知消息后立即亲自率兵迎击,成功击败了对方。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大顺军各部最终被围困在湖广兴山县一带,相继失败。
    十二月底,清军攻破了大顺军的陈家坡大营,导致刘体纯自缢身亡。紧接着,农民军的另一个据点黄草坪也被攻陷,郝摇旗等将领被俘并英勇牺牲。只有李来亨孤军奋战,凭借茅麓山的险峻地形继续抵抗。面对二十万清军的强大攻势,图海采取了长期围困的策略,切断了农民军的粮道和支援,迫使农民军陷入绝境。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李来亨下令烧毁山寨,阖门自焚,壮烈殉国。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图海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不仅有效地指挥清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在处理俘虏方面也采取了严厉措施。十月,图海与穆里玛等下令将俘获的六千余名大顺军余部成员尽数处决,并带着三千余名俘虏及八千余名投降的士兵凯旋回京。
    图海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晋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加世职为一等轻车都尉,并担任《世祖章皇帝实录》的纂修总裁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图海多次受命参与重要事务,包括参与历法的检验和重犯的审判,均表现出色,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赞赏。
    康熙九年(1670年),图海改任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权势显赫。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干,使他在大学士中位列第三,后晋居第二。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
    三、平察哈尔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先是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为由请求归辽东,而后平西王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的要求,实际上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在朝堂的讨论中,图海和其他多数大臣一样,担心撤藩可能会引发叛乱,因此主张谨慎行事。然而,康熙帝认为如果不及时处理藩王问题,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最终决定撤藩。同年十二月,吴三桂果然发起了叛乱。
    次年三月,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乱局势迅速扩大。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康熙帝命令图海管理户部事务,负责筹集军饷。尽管图海本已因病请求卸任,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重任。为了避免在征集军饷的过程中加重百姓的负担,图海还特意提出要求,禁止任何额外的摊派和非法征收,以确保军饷的筹集不会损害民众利益。
    正当清廷全力以赴准备平叛时,察哈尔王布尔尼也趁机起兵作乱,形势紧迫。康熙帝考虑到京师的禁军已经南下,京城防守空虚,急需派一位有能力的大臣去平定察哈尔。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推荐下,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副将军,随同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鄂扎一同出征。
    当时,京师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供调遣,图海便奏请选拔八旗家奴中的健勇者,迅速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图海带领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昼夜兼程,不许停留,快速向察哈尔进发。途中,图海允许家奴们在所经过的地方进行抢掠,以此激励士气,同时也解决了军需问题。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抵达达禄,布尔尼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准备迎战。鄂扎命令图海和吴丹率轻骑兵迎战,洪世禄则率领左翼搜山。战斗中,布尔尼派出的伏兵一度使土默特兵陷入混乱,但图海等人迅速调整部署,分兵奋击,最终击败了敌军。布尔尼又派出四百骑兵继续作战,图海率军力战,同时激励士兵说,察哈尔是元朝的继承者,拥有丰富的财宝,如果能够夺取,将能获得巨大的财富。士兵们听后士气大振,战斗中以一当百,迅速击溃了布尔尼的部队。
    布尔尼随后调动所有兵力进行最后的抵抗,但图海指挥下的清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连续 重 击 叛军,最终迫使布尔尼兄弟仅带着三十骑逃窜。在扎鲁特境内贵苏特,布尔尼兄弟被前来会剿的蒙古科尔沁额驸沙津斩杀,至此,察哈尔的叛乱被平定。
    图海在平定察哈尔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利用临时集结的、未经训练的家奴部队,战胜了布尔尼的精锐蒙古骑兵。尽管这种方式违反了传统“兵 贵 纪 律”的原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措施。图海也因此立下了大功,被晋封为一等男爵。
    四、降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占据平凉城反叛,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清廷对此极为重视,康熙帝派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鄂率兵攻打平凉,但久攻不下。面对这一僵局,康熙帝决定派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急赴陕西。
    图海抵达平凉后,首先整顿军纪,明确了奖惩制度,这使得军威大振,也让叛军感到畏惧。诸将请求趁势攻城,但图海却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他认为应该先招降后攻城,以此来体现仁义之师的精神。他对部下说:“我们凭借皇上的天威讨伐逆贼,不用担心无法攻克。但想到城中数十万生灵,都是朝廷的赤子,如今惨遭叛贼劫掠,覆巢之下,杀戮必然惨重。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更能体现圣主好生之德。”
    图海的这一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城中军民深受感动,许多人自愿出城投降,叛军的士气也随之瓦解。在未开战之前,图海就通过心理战术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为了尽快解决平凉问题,图海与总兵官孙思克等巡视了虎山墩。虎山墩位于平凉城北,是通往西北的饷道,控制此地对于攻打平凉至关重要。图海认识到这一点后,立即指挥军队展开攻击。正当巡视过程中,王辅臣的万余兵马突然出现,列阵迎战。图海迅速指挥军队分路还击,从巳时一直激战到午时,最终夺得了虎山墩,平凉全城尽在其俯视之下。随后,图海下令炮击城中王辅臣的军营,这让城中的军民都陷入了恐慌。
    六月初一,图海占据虎山墩,断绝了平凉的饷道,并派参议道周昌进城招抚王辅臣。周昌,即周培公,曾以七品官的身份辅佐振武将军吴丹,此次主动向图海献策招抚王辅臣。周昌与王辅臣的总兵官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老乡,他们多次劝说王辅臣投降,并秘密向周昌通报情况。周昌将这些信息报告给了图海,图海决定采取招降的策略。
    王辅臣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派副将谢天恩随周昌出城乞降。图海立即上奏康熙帝,康熙帝下令颁布赦令,予以抚慰。图海再次派周昌入城宣诏,王辅臣随后派布政使龚荣遇等率士民至清军大营,献上军民册,并上交吴三桂颁发的敕书和印札。图海发现王辅臣并未亲自出降,判断他仍然心存疑虑,于是再次派周昌及前锋侍卫保定图海之侄入城,对其进行劝说。最终,在图海的耐心劝说下,王辅臣决定亲自前往图海的军营,剃发归降。
    图海命令副都统吴丹率数骑入城安抚,秋毫无犯,这让平凉城的百姓得以避免进一步的战争苦难。图海还命令地方官赈济穷人,掩埋尸体,安置流亡者,从而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平凉城的收复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局势的好转。随后,图海派遣将军佛尼勒、提督张勇、王进宝等追击叛军,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最终平定了关陇地区。
    五、平定三藩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图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时,汉中、兴安等地仍在叛军手中,而平凉、庆阳等初定之地人心不稳。因此,图海奏请分兵防守各关隘,并另派一军会同其他军队征剿湖广地区的叛军。
    康熙十六年(1677年),图海开始采取行动。三月至四月间,他成功招抚了韩城的叛军,并在五盘山、乔家山、塘坊庙、芭蕉园等地击败了叛军,收复了塔什堡。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他的势力开始走向衰落。同年秋天,吴三桂去世,这标志着叛军的最后挣扎也宣告失败。清军抓住机会,在湖南展开了大规模反攻,叛军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一阶段,镇武将军佛尼勒、副都统吴丹等在牛头山、香泉等地击败了叛军。四川总督周有德、副都统觉和托等也在秦岭击败叛军,恢复了潼关堡五寨。
    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图海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二月,康熙帝命令图海迅速消灭进犯宝鸡的叛军,恢复汉中、兴安等地。九月,图海分兵四路,对汉中、兴安等地发起攻势。他自己率领将军佛尼勒等从兴安出发,总兵官程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将军毕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等从略阳出发,西宁总兵朱衣克为后援,驻守西河;将军王进宝等从栈道进发,延绥总兵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提督赵良栋则从徽州的巴都山进兵。
    十月,图海军抵达镇安县,分两路进剿。在火神庙遭遇叛军总兵王遇隆等人的抵抗,图海军击败了他们,随后渡过干玉河,夺下梁河关,迫使叛军逃入四川。与此同时,王进宝收复了汉中,赵良栋收复了徽县、略阳,毕力克图收复了成县、阶州。十一月,图海军收复兴安,并继续收复了平利、紫阳、石泉、洵阳、白河以及湖广的竹山、竹溪、上津等县。至此,陕西全省基本上回到了清廷的掌控之中。
    随着陕西的稳定,图海的战绩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不久,康熙帝命令图海率领一半的大军屯驻凤翔,负责防守陕西全省。另一半军队则由吴丹等统领,负责督运粮饷。十二月,图海上疏请求拨发一千人,由署副都统鄂克济哈等统领,驻守汉中等要地,这一请求也得到了批准。
    汉中、兴安的收复为清廷收复四川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康熙帝指示议政大臣等,强调满洲大兵作为后援的重要性。于是,图海被命令前往汉中,接济进蜀诸军的粮饷。九月,为了消灭降而复叛的谭弘,清廷命令总督哈占从保宁出击,图海则奉命派遣军队作为声援,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同月,图海还在汉中三河口破获了清廷通缉多年的“朱三太子案”的要犯杨起隆。
    六、寿终正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图海的晚年生活和最终离世,标志着他辉煌一生的落幕。这一年正月,图海得知叛军正在全力进攻四川叙州等地,请求率兵前往援助。然而,康熙帝考虑到图海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认为他已经不适合长途跋涉和征战,于是安排其他将领前往支援,并命令图海继续驻守汉中,负责秦蜀的防守。
    长期的征战和辛劳使图海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康熙帝对此深感关切,于是在七月下达谕旨,命令图海携带大将军的敕印返回京师。十月,图海回到京城,康熙帝亲自在乾清门召见他,并对他进行了嘉奖和慰劳。
    十二月初十,图海因病重而请求退休,但康熙帝仍尽力挽留。然而,仅仅九天之后,即十二月十九日(1682年1月27日),图海病逝。康熙帝得知消息后,命令大臣和侍卫前往图海家中进行祭奠,并赐予图海家人白银三千两及蟒缎鞍马作为慰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朝廷为图海举行了隆重的祭葬仪式,并追赠他为“文襄”谥号。同年六月,图海的儿子诺敏继承了他的三等公爵位。十一月,《清太宗实录》编纂完成,由于图海曾担任该书的监修总裁官,朝廷特别追叙加赠他为少保,仍兼太子太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帝亲自撰写碑文,表彰图海一生的功绩。这篇碑文不仅记录了图海的事迹,也是对其忠诚和才能的最高赞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图海的妻子去世,康熙帝特地派遣官员前往家中进行祭奠。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图海再次被追赠为一等忠达公,并被允许配享太庙,这是对一位大臣最高的荣誉。不久之后,朝廷下令为图海建立祠堂并树立碑文,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祭祀,以纪念他的功勋。
    结语
    图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清朝初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也是满洲贵族中罕见的知识分子。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和平定叛乱,图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为清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至今仍被后人铭记,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