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晚清水师名将杨岳斌:从湘军统帅到海疆守护者
作者:枫之羽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一、早年经历
    杨岳斌本籍乾州(今湖南吉首),生于善化(今湖南长沙)。他出身行伍,精于骑射,累功至湘阴外委,曾在新宁一带镇压李沅发起义。
    二、统领水师
    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军攻入湖南并威胁到湘阴时,地方官员纷纷逃离,而杨岳斌则勇敢地站了出来,率领营兵成功抵御了太平军的进攻,保全了湘阴城。这一英勇行为使他被授予宜章营千总之职。
    随后,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着手创建湘军水师以对抗日益壮大的太平军势力。正是在这个时候,杨岳斌受到了曾国藩的注意,并被招至麾下。起初,他与彭玉麟一同辅佐曾国葆,但很快由于表现出色且得到曾国葆的高度评价,杨岳斌得到了曾国藩的信任,被任命为水师右营的统领。
    到了咸丰四年(1854年),杨岳斌在湘潭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焚毁了数百艘太平军战船,还成功收复了湘潭。这场胜利让他的地位迅速上升,从守备升至参将,并获得了“彪勇巴图鲁”的称号。同年,随着曾国藩率湘军东进,杨岳斌作为前锋参与了一系列关键战斗,包括雷公湖、擂鼓台、城陵矶等处的交锋。特别是在田家镇之战中,杨岳斌和彭玉麟联手砍断了太平军设下的横江铁链,摧毁了四千多艘敌舰,彻底打破了太平军对长江的封锁。然而,连日来的激战也让杨岳斌身体严重透支,甚至出现了呕血的症状,但他依然被加封为总兵衔。
    咸丰五年(1855年)对于湘军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太平军利用地理优势,在湖口将湘军水师分割开来,导致部分船只被困于鄱阳湖内,同时九江也被攻击。面对如此困境,杨岳斌奉命回到岳州重新招募士兵并修复战船。尽管武汉一度再次落入太平军手中,但在杨岳斌的努力下,新堤成为了新的战略要地,促进了武汉地区的恢复和发展,他也因此升任郧阳镇总兵,并兼任湖北提督。
    接下来的一年里,即咸丰六年(1856年),杨岳斌继续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在沙口一带招募了三百勇士,并通过夜间突袭的方式焚烧了大量太平军船只,同时还缴获了许多重要的物资。紧接着,他又配合李续宾部成功夺回武昌、汉阳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湘军在该区域的地位。次年,随着曾国藩因家庭原因暂时离岗,杨岳斌接过了指挥水军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内外夹攻策略得以实施,使得之前分散的水师力量重新汇聚起来,进而接连攻克了小孤山、彭泽等多个重要据点。清廷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不仅授予杨岳斌福建陆路提督一职,还特许他可以直接向朝廷呈递奏折。
    三、平定天国
    咸丰八年(1858年),杨岳斌与李续宾联手攻占了九江,这一胜利不仅标志着太平军在江西的重要据点被拔除,而且他们还生擒了太平军将领林启荣。由于此次战功卓着,杨岳斌获赐黄马褂,这是清朝对有重大贡献官员的一种极高荣誉。随后,杨岳斌向朝廷上奏,表达了肃清湖北的决心,并迅速采取行动。他将部队移至黄石矶,接连攻克安庆、枞阳、大通、建德等地,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在这段时间里,杨岳斌被调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军事行动上。
    然而,同年晚些时候,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不幸阵亡,这使得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面对太平军可能再度进犯湖北的情况,杨岳斌果断地派兵驻守龙坪、邬穴、田家镇等关键地点,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企图。
    进入咸丰九年(1859年),杨岳斌继续加强对长江两岸太平军的打击力度。这一年,他成功收降了池州的韦志俊,并利用其力量攻打芜湖。尽管中途出现了一些波折——韦志俊部下的部分将领叛逃并重新夺回了池州——但杨岳斌经过仔细观察后确认韦志俊并无异心,于是让他率兵协助作战。同时,杨岳斌自己则转移到观音洲,以防止陈玉成、李侍贤等人从安徽和湖北方向突围或增援。
    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杨岳斌继续扩大战果,在蟂矶击败了太平军,并占领了枞阳、青溪关等地。李秀成在此期间多次遭到重创,被迫撤退。杨岳斌紧追不舍,在三山、光穴、子桥、白茅嘴、运漕镇等多个地方连续取得胜利。此外,他还攻占了神庙山和镇山,切断了松林口的浮桥,极大地限制了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杨岳斌解除了南陵之围,救出了总兵陈大富及十余万难民,显示了他的仁慈之心和高超的战略眼光。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杨岳斌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这一年,他配合陆路部队成功攻占了安庆,这个战略要地的失陷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紧接着,杨岳斌派遣总兵王明山和黄翼升攻克了池州、桐城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湘军的优势地位。作为对他卓越贡献的认可,朝廷授予了他云骑尉世职。
    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杨岳斌调整了自己的部署,将主力移至乌江一带,准备发起新的攻势。在金柱关、龙山桥等地的战斗中,杨岳斌指挥部队斩杀了太平军首领陈绪宾,并摧毁了护驾墩、石垝等地的敌军营垒,从而稳固了江宁大营的后方防线。
    次年,即同治二年(1863年),杨岳斌随曾国藩前往天京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并参与制定了合围天京的战略计划。与此同时,他还率领部队清理了长江沿岸的各个关隘,确保了整个水域的安全。同年十月,湘军各部完成了对天京的包围,为最终攻克这座太平天国的心脏奠定了基础。
    当同治三年(1864年)到来时,清廷赋予了杨岳斌更大的权力,任命他督办江西和皖南地区的军务,并允许他节制各路援军。不久之后,杨岳斌又被授予陕甘总督一职,但他需要先完成平定太平军的任务才能正式赴任。随着天京城破的消息传来,杨岳斌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和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此后,他带领部队先后攻克南昌、赣州等地,并接收了十多万投降的太平军残余势力,彻底肃清了该区域内的反抗力量。
    四、总督甘肃
    同治四年(1865年),杨岳斌率领新组建的十个营抵达西安,准备前往甘肃赴任陕甘总督。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局势发生了剧变——蒙古王公僧格林沁在与捻军作战时阵亡,这对清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御,朝廷命令杨岳斌暂时放弃前往甘肃,转而负责拱卫京师。面对这一新的任务,杨岳斌向朝廷上表,请求解除陕甘总督的职务,专注于剿灭捻军。但是,他的请求并未得到批准,最终他还是被派往甘肃兰州府担任总督。
    当时,甘肃正面临严重的内部动乱。回民起义导致了军政体系的严重混乱,雷正绾和曹克忠在金积堡的战役中遭受了重大失败,都兴阿和穆图善虽然围攻宁夏,但进展缓慢。整个甘肃省的军队疲惫不堪,各省的援军迟迟未到,加上粮道受阻,府库空虚,使得局势更加艰难。杨岳斌到达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些紧迫的问题,多次上书朝廷请求从其他省份调拨钱粮,并计划进军灵州以稳定局势。然而,不久之后,陶茂林和雷正绾的部队相继发生叛乱,这进一步加剧了甘肃的动荡。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杨岳斌亲自前往泾州和庆阳视察军队,希望能够提振士气并加强前线的防御。但就在这时,兰州爆发了一场兵变,士兵们逼迫布政使林之望向朝廷上书,指控杨岳斌分配粮饷不公。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杨岳斌迅速采取行动,命令曹克忠返回平息叛乱,并处决了百余名主要的叛乱分子。尽管如此,由于他在处理过程中私自拆阅了林之望的奏折,违反了官场规矩,最终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声誉,也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
    随后,清廷决定由左宗棠接替杨岳斌出任陕甘总督,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甘肃的复杂局势。然而,在左宗棠尚未正式到任之前,杨岳斌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同治六年(1867年),他再次向朝廷上书,声称自己的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履行职责,请求允许他返回家乡养病。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清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穆图善暂时代理总督一职,直到左宗棠到来。
    五、晚年复出
    光绪元年(1875年),随着长江水师的建立,清廷认识到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整顿和管理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由于提督以下的许多将领都是杨岳斌的旧部,朝廷决定任命杨岳斌与彭玉麟共同巡阅长江,以整顿水师并加强江防。这一任命不仅显示了对杨岳斌军事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他在湘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尽管被赋予重任,杨岳斌却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差使,希望回乡奉养父母。然而,他的请求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才得到朝廷的批准。在这几年中,杨岳斌在长江沿岸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训练士兵、整顿军纪、加强防御设施等,为长江水师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越南,并威胁到中国的南部边境。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清廷再次想起了杨岳斌,任命他为会办福建军务。但此时杨岳斌的母亲已经年迈且病重,因此他上书朝廷请求辞去职务,以便照顾母亲。清廷虽然理解他的处境,但仍希望他能在母亲病情稍有好转时赴任福建。
    光绪十年(1884年),随着战局的发展,清廷认为“军情万紧”,不能再等待下去,于是要求杨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为帮办江南军务。不久后,当法军占领台湾基隆时,杨岳斌又被任命为帮办福建军务。在这一系列变动中,杨岳斌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服从精神,迅速前往漳州、泉州一带驻军,并积极联络当地缙绅,准备渡海支援台湾。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杨岳斌终于率十二营军队赴援台湾。他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台湾军民的士气,人们欢腾不已。在台湾期间,杨岳斌不仅组织防御,还积极参与战斗,有效地抵御了法军的进攻。随着中法和议的达成,杨岳斌完成了使命,返回家乡继续奉养双亲。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清廷将他的画像绘制于紫光阁,这是对功臣的一种极高荣誉。
    然而,好景不长,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岳斌因病在乾州家中逝世,享年六十九岁。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赐谥号“勇悫”。此外,朝廷还按照总督的标准给予抚恤,并修建专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将领。
    六、结语
    杨岳斌一生戎马倥偬,经历了从地方武装力量领袖成长为国家重臣的过程。他对维护清朝统治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及保卫中国沿海安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