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曾几何时,小说家在诸子百家中被视为小道,难登大雅之堂
作者:顾七堇   被始皇读心后,文武百官卷疯了!最新章节     
    “如实记录罢了。”钟子隐一脸正色,一本正经的说道:“我小说家虽以文辞见长,但更重视的乃内容之严谨与真实。”
    “这倒也是,确实都是如实记录。”顾绫雪点了点头,继续看了起来。
    【社会新闻·秦始皇三十五年实录】
    朝野纪事:
    渭水之南,上林苑内,阿房宫前殿地基奠定,规模之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拟与天齐,彰始皇帝一统六合、君临天下之志。
    蒙恬大将军奉命率雄师,开山辟路,筑就咸阳至九原之直道,千里通途,军行便捷,国之疆域,因此更密。
    咸阳之内,设帝都大学,诸子百家竞相设立学宫,广开才路,预计招揽学子五千余众,文脉延续,思想碰撞,一时无两。
    民生所需:
    帝国荣光之下,亦有民生之艰。
    统一度量衡、车轨等政,虽便国计民生,然苛捐杂税、繁重徭役,百姓既感生活稍有改善之喜,又饱受重负之苦,渴望减轻负担,复归安宁农耕之态。
    民众之声,字字恳切,期盼朝廷轻徭薄赋,缩减非必要之工程,使民得以喘息,安于本业。
    治安情况:
    户籍制度,为固国安民,帝推行严格户籍制度,不论男女,出生皆需列名户籍,死后除名。
    法律与秩序,秦律森严,于农民实行什伍相连之法,迁徙者则当谒吏转移户籍,即为“更籍”,以保社稷之稳。
    顾绫雪呼了一口气,终于看向了最后一个版面——文化教育。
    教育政策:
    昔者,秦始皇帝统一六国,海内一统,车同轨,书同文。
    秦始皇三十四年,颁禁私学令,以吏为师,教化以法。
    博士官七十人,掌古今历史文化,备顾问。
    文字统一,小篆为书体,编《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学童识字之用。推行礼教,以忠孝为政之本。
    今岁,帝下诏,咸阳建帝都大学,四十八郡建官方学堂,科举之制将行,此乃开天辟地之创举,为天下学子敞开进身之阶。
    公子扶苏与上卿蒙毅奉皇命亦筹备于边境设学堂,邀匈奴贵族子弟共学,以增两国之了解,欲以文道与商贸化干戈为玉帛。
    学术成果:
    诸子百家于新制之下,皆展其能。
    儒家弟子论仁礼之德,法家之士言法政之要,墨家巧匠研机关之妙,道家高人悟天地之道。
    秦土百家争鸣,学术昌盛!
    学校动态:
    帝都大学之筹建如火如荼,能工巧匠日夜劳作,不日即将落成。
    各郡学堂选址已定,师者招募正紧锣密鼓进行。
    各郡学子们闻风而动,皆摩拳擦掌,欲在新学之中一展抱负。
    文化活动:
    吾皇圣明,心怀天下黎民。
    为造福百姓,特下令定期于咸阳城中举办全国中医大会,医家云集。
    据悉,此次大会各方医师将汇聚一堂,共论岐黄之术,共剖析疑难杂症之解法,融合各家之长,研讨经典医籍。
    期待来年医学盛会,共襄盛举!
    节日庆典:
    岁末将至,吾皇圣意,邀四方有功之臣齐聚都城,共参祭天大典,祈天护佑大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为迎此盛事,左相李斯进献诸多良策。
    一则倡行全国统一之祭祀礼俗,涵盖祭天、祭地、祭祖等礼俗,由朝廷主导,激励民间百姓也在家中焚香祭祖,张灯结彩,互道吉祥共同欢庆。
    二则提议佳节期间,宜解除宵禁,以便百姓可欣赏街市灯火美景。
    鉴于传统铜铁灯具制作繁琐,李相更提议采用新兴之白棉纸,大量制作红色纸灯笼,悬挂于街巷之间,以增节日喜庆之氛。
    三则提议整合各地之风俗习惯,要求地方官吏策划具有本地特色之演艺节目,如杂技、曲艺、舞蹈等,以增不同地区间文化交流。
    四则提议设立临时市集,吸引四方商贾,促商品流通,惠及广大民众。
    五则提议发于岁末时节,放赈济物资,具体措施如下。
    于贫困家庭发放御寒木炭与衣物,以助其抵御严冬,解燃眉之急。
    配发饱腹之粗粮,如武定侯所种之玉米等,解一时之需。
    春时再发放种子、幼苗,引导百姓自行种植,实现自给自足。
    发放基本医疗用品,如草药、绷带等,以防不时之需。
    再则,若有百姓因自然灾害房屋受损,地方官府当出手相助,助其重建家园。
    始皇陛下对李相之策颇为重视,此番筹备若能依计施行,岁末祭天盛典必将辉煌非凡,三千万天下臣民亦能与天同乐。
    吾等翘首以盼!
    ……
    顾绫雪认真阅读完这份周报之后,心中充满了敬佩。
    这周报,方方面面,将这段时间朝廷发生的所有事情居然全都涵盖进去了!
    只能说,真的都是人才啊!
    而且,她也能看得出来,小说家是真的非常的用心,非常努力的在证明自己的作用。
    真不知道,这段时间以来,他们跑了多少地方,耐心的“采访”了多少达官贵族,才能收集并整理这么齐全、详细而又准确无误的“政策”的。
    钟子隐看着顾绫雪面上的赞叹之色,心中既有心酸也有欣慰。
    自从接到朝廷诏令,要求诸子百家所有流派前往大学报名开设学院,并向各郡各地的私塾、官学招收优秀学子的时候,他们小说家其实还是很期待、很配合的。
    来到此地之后,虽然日子确实也比以前好过了,但依旧还是没法出头。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法家、儒家、道家、墨家、农家、医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全都有了一个独立且庞大的学院,而他们小说家却只能联合其他小流派共同成立稷下学院,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
    尤其是数月以来,各大学院都被委以重任,而他们却仿佛被遗忘一样,一个任务都没有领到。
    为了证明小说家价值,这段时日以来,他们也没有一刻停歇,不仅编撰整理以往的小说和故事,更是时刻关注朝政大事,记录下每一项决策的来龙去脉。
    毕竟,小说家在其他方面或不如其他学院,但在编撰记录方面,还是有几分独特优势的。
    放在以往,他们小说家自然没有资格了解这些事,也没资格接触文武百官,了解相关实情。
    但如今,他们利用身为稷下学院的身份前去拜会,文武百官多多少少还是给了不少面子的。
    想到这里,钟子隐心中又涌动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与自豪,只觉得扬眉吐气!
    曾几何时,小说家在诸子百家中默默无闻,被视为小道,难登大雅之堂。
    而如今,他们却承担起了建立报刊,发行周报、月刊之重任。
    这是何等之荣耀!
    我小说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在世人面前展现才华,影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