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此生无望
作者:东幽散人   东幽日记最新章节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个名字算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
    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其中《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到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了“戊戌变法”的初衷。
    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奉命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以上是曾经在高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因为我当时学的是理科,这些东西都是当故事听的,听了也就忘了。
    要不是这次来参观北大,或许这些资料我都不会去查,那些历史更不会去了解。
    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就“屡遭摧残”四个字都能让我心生悲哀,一所国内的最高学府,竟然会被外国人多番抢夺,一是可见其价值所在,二是可见当时国力衰弱和当权的无能。
    用今天的眼光看,在历史的洪流中,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一代代杰出人才的成长。
    未来北大之时,我就深知自己此生再没有可能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但我仍然怀揣着对这所伟大学府的敬仰和憧憬。
    而这次离开北京前的参观,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个敬仰。同样的,我也在北京大学的门口留了影,我在自己大学门前都没拍过照片。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对我上的大学比较清楚,我就算毕业了,也是想去就去,离家太近了,毕竟,坐公交车,也不过就一块钱。
    而北大,这所积淀着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圣地,我肯定很难再来,哪怕是旅游,哪怕是参观。
    我当然知道这里曾经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伟人的教导学生之地,他们在这里探索真理、启迪思想,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化领袖。我感慨着他们二十几岁便成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辉煌历程,那该是多么的才华横溢、人杰地灵啊!
    而我想到自己几年以后,二十好几,工作嘛,估计不外乎采油工人、钻井工人那一类的,跟这些思想前卫、抱负远大、能力卓绝的前辈相比,真是汗颜无比啊!
    人和人实在不能比,这跟时代无关,我很清楚,就算自己穿越回民国,恐怕也是一个流民,甚至连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很难当。
    我这种老实巴交的小个子男人,也只能在如今这个和平、稳定、富裕的社会,才有可能平凡、平淡地生活下去。
    没错,如今早已经时过境迁,社会在稳步发展,全球大概率会一直和平下去,但我知道,李大钊、鲁迅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依然会在我们心中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我当然明白自己此生再没有可能像这些伟人一样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我的心中不免涌起一丝伤感。毕竟,这里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能够在这里求学的人都是天之骄子。而我,只能作为一个匆匆游客,来感受这所学府的氛围和气息。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使命。虽然我不能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但我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追求知识和进步。
    我暗暗下了决心,下学期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开始好好学习,开始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的以后积蓄力量。
    我只能先管自己,毕竟穷则独善其身,达才能兼济天下,我距离“达”的距离恐怕是五百年——即使有月光宝盒,我肯定也没戏。
    当我离开北京大学校园时,我深知自己再没有机会踏入这扇门。但我相信,这里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我会将这份记忆珍藏在心底,让它陪伴着我走过未来的岁月。
    因为离开北大的时间还早,我们找了个李先生,吃了三碗牛肉面,便准备把周建的建议提前,他也同意,然后我们便在北京站前的胡同里开始乱窜。
    我其实没有什么感觉,老大也觉得周建表现的奇怪,我俩都说你不会想在这儿买下一个四合院吧。
    周建唏嘘的说,那怎么可能,就算有几千万,也不可能在这里买房子啊。
    我俩又追问他要来这里逛的原因。
    周建吞吞吐吐,终于说其实是因为小时候看北京的电视剧多了,以为北京这里的胡同很有意思,所以心心念念来看,只可惜没看到自己想看的。
    我说你想看啥呢?
    他露出回忆的神色,说道:“应该是每家每户都大门敞开,阳光洒在门前的石阶上,一位位晒太阳的老大爷坐在门边,晒着太阳,唠着嗑。他们的口音都带着浓厚的京片儿味道,话语中不时冒出几句国粹。”
    周建嘴角已经略有微笑,他继续说道:“胡同里一群小孩子正在尽情地玩耍。他们追逐着,欢笑着,玩得不亦乐乎,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游乐场。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无忧无虑、他们忘乎所以。”
    他的眼睛仿佛在发光,亦或是眼镜在反光,“当然还有那些年轻人,他们两两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之间,可能在追赶着什么,或者在寻找着什么。他们的身影矫健而自由——哈,唉!真好笑!”
    周建低下头,脚尖踢飞了一颗石子,“不过都是电视里的。”
    (2010.08.04\/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