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还需要善良吗
作者:闪蝶   红娘啼笑因缘最新章节     
    红娘姐姐上线了……
    人之初,性本善。红娘姐姐觉得,善良要给值得的人。
    虽说,善良的人,终将被世界温柔对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贾谊《新书》
    《增广贤文》有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一心向善、多做善事,做好当下的事情就行了,不必过于担心和牵挂未来的发展。
    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善意和爱心去对待他人,积累善行,为社会做出贡献。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善之中时,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回报或认可,而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肯定。
    心地善良的人,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仅能够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这些善良之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将善举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小小的微笑还是大大的帮助,都是我们给予世界的一份美好礼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所以,让我们心怀善意,积极行动起来吧!不要过分关注未来的结果,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只要我们坚持行善,福报就一定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有人说,人这辈子最大的财富,是骨子里的修养,植根于内心的善良。
    那什么是善呢?是苏轼的“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吗?还是说,它是金庸笔下的“为人切莫用欺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呢?
    或许,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和怜悯吧!当我们看到弱小的生命时,会忍不住心生同情;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苦难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善良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苏轼对老鼠和飞蛾的关怀,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而金庸所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则更多地强调了善恶有报的观念。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神明在看着我们。这种对道德的坚守,也是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无论是苏轼的诗句还是金庸的名言,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善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追求和传承。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可是,那个被称为大善人的安子,被朋友同乡表扬善良的人,却做出来的不善良的事。
    如果一个连部下都不懂得怜悯的人,能说他善良吗?也许,他那一天是着急回家,面对同事求助搭车,他竟然表示不耐烦。幸亏司机有同情心,不顾他的烦躁,欣然想送他回家,然后又送同事。才算让他满意。
    这件事,让他的同事,感觉不到一丝他的善良。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一种自我肯定。
    薛侃曾经向王阳明抱怨:为什么天地之间,恶难铲除,善更难培养呢?
    王阳明劝导:善恶是相对的。在除草的时候,草相对花来说就是恶的,因为它阻碍了花的盛开。但是它却在某些程度上又给予了花养分,因此它又是善的。
    也许,安子觉得,他的同事职位比他低,不值得司机送着回家。
    以一颗柔软心看世界,世界便是斑斓的,世界的颜色取决于你本心的颜色。
    丰子恺着有《护生画集》,是位佛教徒,但是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点不一样。
    女儿回忆说,丰子恺曾教育他们要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包括小小的蚂蚁。
    但他劝孩子们爱蚂蚁,不要踩死蚂蚁,并不是为了讲什么“积德”、“报应”,也不是为了要保护世间的蚂蚁,而是为了要培养孩子一颗善良的心。
    他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善心,今天可以一脚踩死数百只蚂蚁,将来这颗心发展起来,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暴虐的人,会去伤害周围的人,甚至去虐杀无辜的老百姓。
    《了凡四训》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世间的一切善良福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一个人行善去恶,他的内心就会纯净安详,这样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是和谐的。
    老子《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不分亲疏,但常常眷顾善良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善良顺应了天道。
    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人,不一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无须把日子过得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当走在路上感到舒心从容,当遇到麻烦时会,有只手来拉我们一把,这就是善的回音。
    很多人喜欢看风水,他们觉得家里不够兴旺,多半是风水不好。却不知,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
    如果说家是一座房子,那么善心就是地基,人心不善,整个家就会陷入不安。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对一个家来说,是黑夜里的路灯,上一辈熠熠光辉,照亮下一辈前行的路。
    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后来成为封疆大吏,他再三告诫后代子孙亲自参加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这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密不可分的。
    古语有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善良种子,落地生根。
    此间有福田,何处不安身?
    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愿我们在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心怀善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终被温柔对待……
    但愿,善有善报。只管善良,莫问前程,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