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六年义务教育,女子学堂章程,自筹
作者:虚空圣堂   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最新章节     
    第192章 六年义务教育,女子学堂章程,自筹经费
    1905年4月1日,广东教育使司。
    作为新任教育使,李奇维需要梳理和解决前任留下的各种问题。
    还好于式枚是老熟人,不会对他隐瞒和埋坑,不然刚上任就出幺蛾子,对他的威严是极大的打击。
    目前教育使司的最大难题就是地方拨款不够。
    别看清朝新政搞的轰轰烈烈,大刀阔斧,又是成立商部,又是成立学部,办企业,建学校,如火如荼。
    好像明年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似的。
    但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
    反正新成立一个部门又不用花钱,塞几个人进去就完事了。
    至于建学校,不好意思,请你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独立想办法。
    户部尚书已经放话,国内百废待兴,实在拿不出钱建那么多学校。
    就连中央直属的京师大学,也是如此。
    真实历史上,京师大学创办后,除了户部拨款外,清政府还要求各省出资支持。
    从1902年到1906年,四年中各省支持京师大学的经费情况如下:
    直隶、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每年1万两。
    浙江、安徽、福建、云南、山西:每年5千两。
    贵州:每年2千两。
    各省苦不堪言。
    以广东为例,既要支持京师大学,又要建设本省的广东大学,教育经费实在捉襟见肘。
    单纯把学校建起来,花费倒是不多,这个时代的苦力又不值钱,甚至还可以是免费的。
    但是想让学校,尤其是大学,正常运转起来,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李奇维的黄埔理工大学,从开建到现在,已经花费了5万英镑,约33万两白银之巨。
    虽然这和李奇维的高标准有关,各种教学楼、实验楼都是按照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
    而且还添置了很多教学设备等。
    但是人员开支才是大头,而且一点不能省。
    大学建的再漂亮,教师的薪水很低也没有用,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应聘,学校也就变成空壳了。
    而要维持一所大学的正常功能,安保、食宿、维修、行政等等,都是巨额的花费。
    而广东大学作为清朝唯二的中央直属大学,是清朝的脸面,自然逼格不能太低。
    所以,广东大多数的教育经费,全部都投在了广东大学的建设上。
    即便广东省是富裕省份,但是用钱的地方也多。
    种种费用计算下来,最后能拨给教育使司的经费,就只有1100两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于式枚曾亲自跑到总督府,求见现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岑春煊。
    结果堂堂封疆大吏,也只能来一句:我没钱。
    关键于式枚还不能抱怨,因为其他各级衙门也是如此,大家都缺钱,不止你一个。
    按理来说,于式枚应该去找广东布政使的,因为布政使司负责一省之财政和行政,当然也管着教育经费。
    但现任广东布政使是胡湘林,福建人。
    他跟于式枚不知什么原因,有私人矛盾,所以后者自然不愿拉下脸求人。
    但自古管钱的才是大爷,不求布政使,你就是要不到钱。
    李奇维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是不禁一笑。
    幸亏自己有钱,不用求人,就能把黄埔理工大学办起来。
    不然的话,现在估计连学生都没影呢。
    目前广东大学能够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还较少,都是之前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
    另外一方面,则是目前的教师薪水是被拖欠的。
    这是老传统了,一直到民国时期,教师被拖欠薪水都是常态。
    毕竟人家当兵的拿枪,不给钱就闹兵变。
    当教师的拿书,不给钱,那那.我就再等等。
    李奇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当然不愿意只看到花架子。
    他的事业,一个黄埔理工大学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整个国内的力量。
    而且他还要推进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和女子教育,需要的经费更是海量。
    单单靠布政使司拨款是行不通了。
    李奇维暂时想到的办法就是募捐,号召广东的各界名流,以及海外华侨捐资办学。
    这个时代,得益于电报的发明,海外华侨基本都和国内取得了联系。
    尤其是沿海省份,出去闯荡的都是敢打敢拼的猛人。
    以华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哪怕在海外受到歧视,也能拼出一份家业。
    更有不少人获得巨大财富。
    早在十几年前,广东的海外华侨就已经开始帮助国内,推动西学在侨乡的发展。
    这也变相推动了广东教育的近代化,使广东成为近代华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不过,李奇维需要的捐款可不是小打小闹。
    他要营造出一种教育至上的氛围,要年年都有人愿意捐款,而且争着捐抢着捐。
    为此,他已经想好了办法。
    1905年4月30日,广东教育使加封学部右侍郎,李奇维,上奏朝廷。
    请求在广东省内,试点小学六年义务教育,以及开办女子学堂。
    消息传出,顿时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的轰动。
    上到精英阶层,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对这个政策津津乐道。
    革命党人的报纸,更是公开发文,夸赞李奇维乃清朝第一具有长远教育眼光的人。
    德国之所以强盛,全是因为教育,而他们甚至是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
    虽然以清朝当前之财政情况,无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若单单在广东省试行六年义务教育,完全可行,且能积累经验,为后续更多省份跟进打好基础。
    况且此举定会刺激贫穷百姓家,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提高国民接受教育的基数。
    如今科举已被取缔,新式企业越来越多,这些需要的是新式人才。
    所以,这给了普通人渴望上学的动力。李奇维在奏折中还建议,对于小学,要学德国一样,实行强制教育。
    对此,有部分教育人士指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当前清朝虽然开始新政,但是在广大内陆地区,那里传统的力量依然很强大。
    男孩长到十一二岁后,就是家庭的劳动力了。
    他们的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有那个功夫,还不如给家里再开垦两亩地出来。
    若是实施强制措施,恐怕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和反弹。
    最后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孩子。
    一时间,各种讨论层出不穷。
    至于李奇维的第二条建议,开办女子学堂,引发的轰动更是比第一条还要大。
    如今的满清,虽然早在多年前就有了专门的女子学堂,但那都是私人建立的,比如王季烈的母亲办的女校。
    还有一种就是洋人传教士办的女子学堂。
    这个时代,愿意送女孩子读书的家庭,基本都是富足人家。
    对待女儿宠爱有加,想让其学习知识。
    在无数的普通老百姓看来,让女儿读书,简直是最大赔本买卖。
    因为女儿最终都是要嫁给别人的。
    上再多的学,又有什么用呢?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然是时代的主流。
    就在所有人猜测,朝廷会如何对待这两条建议时,慈禧太后竟然直接下令,准许李奇维的奏折。
    且督促李奇维尽快办理诸事务。
    但是同时给了一个附加条件,朝廷不会拨款一两银子。
    这下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愚昧的满清什么时候这么开放了。
    其实真实历史上,在1907年,慈禧就同意下令颁布《女学章程》,以启发女界知识、保存礼教两不相妨。
    这可能跟慈禧也是女人有关。
    于是仅仅几天后,李奇维就拿出了一份详细的章程。
    女子学堂暂时设立女子师范学堂和女子小学学堂,与男子学堂分别设立,不得相混。
    并规定师范科目为: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图画、家事、裁缝、手艺等。
    此举在民间引发热议,李奇维直接成为国内所有女性的崇拜对象。
    他化身女性权益斗士,为国内女性谋福祉,号召男女平等。
    若不是他早已娶妻,恐怕家里的大门都要被媒婆挤掉了。
    一时间,整个社会上到处都是讨论李奇维的舆论。
    李奇维眼看时机成熟,他又在5月15日,再次上奏。
    这次是关于捐款的。
    在这份奏折中,他请求朝廷出台具体的捐款奖励政策。
    还是以广东作为试点,捐款在1万两以上,2万两以内的,朝廷授予官位虚衔。
    一次性捐款超过5万两的,广东省将以捐款者的名字,命名一所新建小学。
    清政府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不要朝廷掏钱,还能给大清带来重视教育的美名。
    何乐而不为。
    于是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李奇维的建议。
    并且直接将奖励范围定在全国内,不单是广东试点了。
    每个省的教育大佬们全都拍手称快,铆足最大的力气办好这件事。
    建一所小学才花几个钱,那剩下的钱岂不是都可以填补其他地方的空缺了。
    如今大学是重中之重,欠额最多。
    当这个消息传开后,那些有钱无名的人全都坐不住了。
    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机会啊。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而且还是官方认可的。
    对于现在还是清朝的人来说,这种吸引力是致命的。
    很多巨富之家都在摩拳擦掌,5万两对他们而言,和毛毛雨差不多。
    不过,他们想要一个带头的人,谁知道官府说的是真的假的。
    5月20日,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山河实业集团,以公司的名义,捐献广东省白银5万两。
    并要求这笔钱必须用于教育事业,且需要定期公开账目,接受监督。
    对此,广东布政使胡湘林,首先表达了对山河实业集团的感谢。
    然后他公开表示,一定会将这笔钱用在教育领域。
    十几天后,一所名为山河小学的小学在广州开建,所有人这才相信,朝廷这次是来真的了。
    一时间,各种捐款纷至沓来。
    李奇维也没有想到,有钱人这么多。
    单单是广东省内的捐款,就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加上海外华侨的捐款,本次捐款的总量超过了两百万两白银。
    这一下,可让其它省份的教育使们,眼睛都瞪掉了。
    “老天爷,教育经费还能这么搞啊。”
    大佬们纷纷发动自己的人脉,举行各种宣传会,就为了号召富人捐款。
    此时,李奇维一个人坐在教育使司的衙门内,微笑着看向窗外。
    义务教育从此刻开始实行,哪怕遇到很大的阻力,以国内的庞大人口基数,恐怕学生数量都能比的上欧洲一国的所有人口。
    16年后,这批孩子就本科毕业了。
    再加上这16年内,源源不断的学生,到那时,整个国内将拥有几百万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人才。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华夏的恐怖增长速度。
    有了李奇维这个领头羊,国内的教育正式开始加速。
    华夏崛起,已势不可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