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颅息穴
作者:可乐小新   十四经穴最新章节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与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一路上,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行至半途,忽遇一位面容愁苦的路人。他脚步虚浮,手扶额头,艰难地走着。太爷爷见其状况不佳,便上前询问。
    路人唉声叹气地说道:“我这头疼欲裂,颅息难安已经数日,整日昏昏沉沉,痛苦不堪。”
    太爷爷听后,仔细观察了路人的面色和脉象,心中已有了判断。太爷爷说道:“你这病症,乃是肝郁气滞,气血不畅,上扰清窍所致。我可为你一试针刺之法,或许能解你这颅息之苦。”
    路人听闻,眼中燃起一丝希望,忙道:“多谢恩人,若能治好我的病,定当重谢。”
    太爷爷微微一笑,说道:“治病救人,本是医者本分,无需言谢。”说罢,太爷爷让路人坐下,开始寻找颅息穴。
    太爷爷解释道:“这颅息穴,位于耳后,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 1\/3 的交点处。此穴名中的‘颅’,指头颅;‘息’,有安宁之意。因其所在位置靠近头颅,且针刺此穴能使气血平和,让头颅安宁,故而得名颅息。”
    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地刺入颅息穴。随着太爷爷轻轻捻转银针,路人渐渐感觉头部有一股温热之气散开,原本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
    片刻之后,太爷爷起针。路人惊喜地发现,那折磨他多日的头痛竟然减轻了许多,头脑也变得清晰起来。
    路人感激涕零,连连道谢。太爷爷叮嘱道:“日后还需注意调节情志,避免过度劳累,方能保这颅息之安宁。”
    告别路人后,我好奇地问太爷爷:“为何这颅息穴有如此神奇之效?”
    太爷爷耐心地解释道:“颅息暗示让头颅休息的意思,这个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针刺此穴能疏通三焦经气,调节气血运行。肝郁气滞所致的气血不畅,上扰头颅,通过刺激颅息穴,可使气血通畅,头目清明,颅息自安。中医之妙,就在于此,以穴位之能,调身体之衡。”
    我望着太爷爷,心中对中医的神奇充满了敬佩,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这一路上,阳光依旧明媚,而我与太爷爷的脚步,也因这一次的救人之举,变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颅”,顾名思义,指的是头颅。头颅乃人体之重要部位,包含着诸多关键的组织和器官,如大脑等。在中医理论中,头颅被视为“精明之府”,是神志活动的中枢所在。
    “息”,有平息、止息之意。当我们将“颅”与“息”相结合来理解颅息穴时,可以想象此穴有着平息头颅部位各种不适和病症的作用。
    从中医经络气血运行的角度来看,颅息穴所处的位置恰是气血流注较为集中和关键的区域。当人体气血运行失调,尤其是在头颅部位出现气血紊乱、邪气侵袭或者正气不足时,就容易引发各种病症。而颅息穴就像是一个调控气血的枢纽,能够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使头颅部位的气血恢复平衡与和谐,从而达到平息病症的效果。
    比如,当人体遭受风邪侵袭,导致头痛如裂、头晕目眩时,颅息穴发挥其平息作用,疏散风邪,调和气血,使头痛和眩晕得以缓解,即“颅息头痛”。对于耳鸣、耳聋等耳部病症,颅息穴能够平息耳部气血的逆乱,疏通经络,让耳窍重新恢复清明,故曰“颅息耳鸣”。
    在情志方面,若肝气上逆、心火亢盛导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颅息穴可以平息上亢的肝气和心火,使气血归于平静,心神得以安宁,实现“颅息失眠”的治疗效果。
    对于小儿惊风抽搐,多因热极生风或肝风内动所致。颅息穴能够平息内风,镇惊安神,缓解抽搐之症,此乃“颅息惊风”。
    颅息穴的穴名明确地提示了其主要功能在于平息头颅部位的各种异常。通过刺激该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有效地治疗与头颅相关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