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快进入了腊月,北方最寒冷透骨的时节来临了。
狄人果然如往年一般南下侵袭了两三次,皆被北境边军挡了回去。
俗话说的好,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北境的边军就是再勇猛善战,也架不住狄人三不五时的随机侵扰。故而前两次,虽是挡住了狄人的侵袭,边民还是无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程度的财物损失。
并不伤筋动骨,却让北境军士窝火不已。
就在这种情势下,宿承安想了个主意。
他让兵士们先在边境选了个人少易防守的村落,又故作神秘的朝那里运送了一批名为军粮,实为装着糟糠的麻袋,只在最外层一圈弄了几十袋军粮做样子。
然后将这个囤粮的所在之地的消息,不着痕迹的送入了北狄人耳中。
得到消息的狄人,自是半信半疑,很快就派人来打探,在北境军士的刻意引导下,狄人探子费尽心力,才确定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当夜就兴奋的赶回了狄人的大本营。
这可是大几千石的军粮,若得劫掠回去的话,足够他们畅畅快快吃上两三个月了。
次日深夜,在探子的带领下,五千狄人趁着黑暗摸进了这个边境不起眼的小村落。
当狄人全部进入存放粮草的所在地后,早已潜伏在村子四周的两万精兵,直接挥舞着刀枪汹涌而至,将五千狄人来了个大包围,接下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人命收割过程。
最终,除了一小股悍不畏死、奋力冲杀出去的狄人之外,剩余的四千七百名狄兵全部被杀。
秉持着哀兵不追的理念,宿承安干净利索的收了手,至于那些狼狈逃走的狄人回去后,会有怎样的心理阴影和惩罚措施,那就是狄人内部的事情了。
因着狄人南下时的目的就是劫掠北境粮草,故而来时他们专门选择了上好的马匹,以便于将这几千石的粮草快速顺利的拉走。
五千人,五千匹,除了狄人逃走时的三百匹,剩余将近四千七百匹良驹,尽数入了北境军士手中。
北境官兵们哼着小曲,带着笑容,打扫着战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让北境官兵士气大振,彻底出了前面的那两次窝囊气,也为边境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人马两失,遭受了如此重创的狄人,想必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来侵扰边民了。
北境官军欢呼雀跃的同时,西北浮云城却是士气低迷。
之前两个月西戎人一反常态的按兵不动,就已是引得浮云城中有经验的西北边军心中惴惴。
这架势怎么看都不对劲,明显是西戎人蓄势待发,准备搞场大的。
在接连几场大雪之后,西戎人终于有动静了!他们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带着对中原大地无尽的渴望和野心,一路南下,气势汹汹,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西北军的防线。
西北军的将士们奋力抵抗,挥舞着手中的兵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然而,西戎人的勇猛和有备而来让他们逐渐占据了上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军的伤亡越来越惨重,原本就已被对方冲破过的防线也开始摇摇欲坠。
最终,在西戎人的猛烈攻势下,西北军不得不节节败退,丢掉浮云城,失去了原本坚守的城池和战略要地。
西北军坚守数十年,辛苦打造的铜墙铁壁,钢盔铠甲般的浮云城,就此落入西戎人的手中。
附近边民则如待宰的羔羊一样,失去了庇护之所,瑟瑟发抖的等待着这群豺狼的血盆大口,将它们一点点吞吃殆尽。
陈天耀大将军带着损失惨重的西北军,退守浮云城南一百里外的另一边城凌云城,苟延残喘,等待救援。
消息传到京城时,满朝皆惊。
之前被前武安侯叶晟培死死压制在浮云城外荒漠地带的西戎人,不过短短几年,竟已是攻守易势,抢占了曾经被大晋守得有如铁桶一般的浮云城。
浮云城啊,谁能想到浮云城居然落入西戎人手中,即便是前武安侯叶晟培贪功冒进,勾结外族,使西北军损失惨重,也从未让西戎贼子踏入过浮云城一步。
这个陈天耀大将军,据说还是前武安侯的得力部属,哪怕只得前主一半能耐,也不至于溃败至此。
群情激愤,朝野震怒。
无论是京城那些忙着夺嫡的皇子们,还是忙着夺势的阁老们,都有志一同地将矛头对准了丢失西北浮云城的罪魁祸首--陈天耀大将军。
一封封斥书,一道道诏令,铺天盖地的指向了陈天耀。
这场失利对于整个大晋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人们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哗然,纷纷议论着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
而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西北军将士们,则背负着失败的耻辱,默默地舔舐着伤口,等待着重振旗鼓、一雪前耻的机会。
雪片般的申饬诏令,使得龟缩退守在凌云城的陈天耀怨恨日浓。他虽吃了败仗,也并非有意如此,西戎人得了浮云城的城防图,他疲于应对,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只能弃城而去。
老皇帝昏迷在龙榻上,那帮子争权夺势斗得乌眼鸡似的奸诈小人,凭什么对他一个堂堂的大将军呼喝斥骂?指手画脚?他们也配?!
于是他更是顿顿饮酒骂娘,恨不得跑去京城跟那帮只会捏着笔杆子玩阴招的文人们打一场。
在这种情形下,军士们对于主帅的统领指挥能力日益失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心中对于主将的不满情绪也如潮水般不断上涨。
这位陈大将军本应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奋勇杀敌,但他却整日沉浸在自我放纵与颓废度日之中。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指挥策略;在士兵们浴血奋战时,他却躲在营帐里饮酒作乐,对前线的战况不闻不问。
这种消极怠工的态度,让西北军中的将士们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血汗和生命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于是,起初只是私下的抱怨声,慢慢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公开表达对主将的不满。
随着不满情绪的持续发酵,士兵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发频繁而激烈。他们相互倾诉着内心的愤懑,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渐渐地,一种潜在的危机悄然蔓延开来,士兵们的情绪已经临近爆发的边缘,哗变的迹象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