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在这里,怎能少得了曾经威震四方的赵国!与燕国展厅相邻的便是赵国历史文化展厅。
在赵国展厅内,陈列着众多从赵国都城邯郸出土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离开三层后,夏先衍沿着楼梯而下,来到了二层的展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城汉墓展厅。在这个展厅里众人见到了,金缕玉衣、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宝。
接着,他们来到了中山国展区。这里展示着从古中山国国都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山王厝(cuo)铁足铜鼎、中山王厝(cuo)夔龙饰铜方壶和(zizi)铜圆壶,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众人兴致勃勃地在博物馆里漫步观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他们惊叹于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海洋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里的游客逐渐增多起来,原本有些宽敞宁静的空间变得有些拥挤嘈杂。
眼看着人流如织,众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决定不再继续逗留。
出了博物馆后,市区已经没有需要探查的灵源之地了。于是决定返回招待所以便安心修行。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天边只泛起了一抹鱼肚白。众人便已早早起来,准备动身前往古中山遗址的灵源之地。
中山国遗址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所在地。该遗址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最着名的发现是中山王厝墓,该墓于1974年发掘,出土了近两万件文物,大部分保存在冀州博物院和冀州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国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陕西,后迁至太行山东麓的冀州省中南部地区。
中山国的前身是狄族鲜虞部落,最早在陕北绥德一带,后来转移到太行山区。
公元前507年,鲜虞部落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山国,都城最初设在中人城(今冀州唐县西北),后迁至顾(今冀州定州),最终定都古灵寿(今冀州平山县)。
战国之世,千乘之国五,万乘之国七,中山国是十二个诸侯强国中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
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这个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凭借其勇猛善战的雄风和纵横捭阖的策略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几经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华夏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于冀州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中山成公墓、中山王营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号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中山雄风再现于世。
中山国的历史几经风雨,十分曲折。
中山初称鲜虞。公元前774年,“鲜虞”之名首见于《国语》。春秋时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的鲜虞部落联盟,逐渐由陕西北部、山西向中原地区迁移。公元前662年,鲜虞出击邢国,两年后又征伐卫国,使邢君出逃,卫君被杀。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对手是晋国,晋国相继灭掉了鼓、肥两个部落。公元前507年,鲜虞出兵晋国,大败晋军。
公元前506年,“中山” 之名首见于《春秋》。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 今河北赵县境内)。
公元前491年,中山收留了因晋国内乱逃奔而来的晋大夫荀寅。晋国为报此仇,于公元前489年派赵鞅“帅师伐鲜虞”,并获大胜。
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中山国又持续受到晋国的致命打击,几乎灭国。公元前457年,晋国征伐中山,中山国遭受重创。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重新崛起,建都于顾 (今定州境内),并仿效华夏诸国 建立起政治、军事制度,与中原诸国相抗衡。
灵寿古城是中山国的后期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始建于公元前380年前后。灵寿古城依自然地形建成,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农业生产发达。灵寿古城发掘的铁器作坊遗址以及中山国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都证明农业生产在中山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山国手工业发达,能工巧匠众多,制陶、琢玉、冶铸金属器,技艺高超。灵寿古城内发现的手工作坊遗址具有一定规模,并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官营作坊有专门的生产管理机构,许多产品上刻、铸有器物的制造年代、督造官吏和工匠姓名。
中山国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计量器具齐全,进制设定科学。中山国铸造本国专有货币一一成白刀币,也流通晋国的空首尖足布,赵国的甘丹刀币、白化刀币、蔺字布币和燕国的匽刀,并且盗铸晋国、赵国和燕国的货币。
进入中原的鲜虞中山国,既接受了中原文明,也遗存了一些自身特有的文化习俗。中山国保留了山神崇拜;国都外有专门的祭祀场地,用牲畜和玉器进行祭祀;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器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同。
夏先衍站在中山国遗址灵源之地,感受着灵源意识之中的记忆。
他通过灵源的意识,深刻地感受到了史书的伟力,也同样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史书,是时间的忠实记录者,以文字为笔,以岁月为纸,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与沧桑巨变。翻开史书,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时代的风貌。
在史书中,帝王将相的权谋智略、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百姓黎民的日常生活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那个时代的脉动与温度。
考古具有连接古今的力量。当我们站在古老的遗址前,触摸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气息和他们的生活场景。
考古让我们与过去的人们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让我们明白自己是历史的延续。”
中山国遗址灵源的应运而生,就是考古探索和史书记载相互交融、共同发力的成果。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关于古老中山国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但即便如此,这些简短的文字仍像点点星火,使得中山国的记忆得以薪火相传,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曾被华夏儿女彻底淡忘。
真正让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重见天日的,是中山国遗址的考古大发现。
对中山国遗址的考古,揭开历史的面纱,开启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夏先衍得以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领略到了两千多年前中山国独特而绚烂的文化。
就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土地上,夏先衍对于灵源的诞生萌生出新的感悟。
随着他坚持不懈地深入调查和了解,灵源那层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也正一点一点地被缓缓揭开。
这一次李风禾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如影随形般紧跟在夏先衍身旁,寸步不离。看到夏先衍进入入定状态之后,李风禾便会静静地坐在他的对面,时刻注意着他的状态,生怕再发生之前的事情。
夏先衍明白她的心意,便任由她如此。经历了前几日的变故,若不让她在这里看着自己,她定会一直处于提心吊胆之中。
夏先衍通过与灵源意识的沟通,见到了孕育这座灵源的两条脉络。
其中一条脉络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它的源头在古老的史籍之中。
这条脉络初始之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宛如一道贯穿古今的洪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史籍逐渐散失和损毁,这条脉络也像是失去了滋养一般,慢慢地萎缩变小。
尤其在数百年前,它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导致其规模大幅缩减,一度衰弱到了极点。
幸运的是,近代以来,中山国考古遗址的重大发现给这条脉络带来了转机。随着记录中山国历史的文物的出现,这条脉络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再度壮大起来。
另一条脉络则起源于现代的考古发掘工作。伴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个又一个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过去的辉煌,更成为连接现代人与古代文明的重要纽带。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破土而出,经过精心修复后得以公开展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入了解中山国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这条脉络开始不断成长壮大。
两条脉络互相交织,彼此呼应、相互印证,最后融合在了一起。
夏先衍通过灵源的记忆看到了,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强大力量降临,瞬间笼罩了整个中山王厝陵墓所在地。
紧接着,在这片土地中,出现了一处独立的空间凭空诞生。
这个空间起初还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随着不知来自何处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它变得越发清晰稳定。
与此同时,灵源的意识也在迅速觉醒并不断增强。
至此这段记忆结束,夏先衍缓缓地睁开双眼,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
经过这番深入探寻,夏先衍已然明悟了此类灵源诞生的过程,心中的疑惑如迷雾般渐渐散去。
他的心神从灵源的意识中退出之后,趁着记忆清晰便立刻开始撰写中山国遗址灵源之地的报告。
通过探索这么多灵源之地,他总结出一条规律:那些历史遗址与史籍相互印证的地方,往往会孕育出规模宏大的灵源之地。
由此他想到了台西遗址灵源之地,这座灵源之地能够随着地形的变化而不断扩张,是不是其他灵源之地也可以。
想到此处,夏先衍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大胆新奇的念头——是否可以通过扩建遗址公园来促使某些灵源之地进一步扩张呢?
兴奋之余,他毫不犹豫地拨通了雷明心的电话,并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这个设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
电话那头传来雷明心略带迟疑的声音:“小衍啊,你说的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吗?”
夏先衍则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试试看不就知道啦!要知道,咱们国家好几座古都里面的国家遗址公园周边可都分布着不少老旧的楼房。如果我们从中拆除一部分,用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的效果,万一成功了,那不就能解决这几座城市中灵源之地供不应求的问题了嘛!”
雷明心想了想也是这么回事,反正有些地方可以拆迁,“没问题,我立刻就动身前往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他们好好商议一下这个问题。”
挂断电话后,夏先衍再度踏上征程,继续去探索其他的灵源之地。与此同时,雷明心召集了御灵部的其他部长,举行了一场简短的线上会议,旨在对夏先衍提出的建议展开深入商讨。
“诸位,方才夏先衍给我打来电话,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建议。现在,我们需要共同探讨一下这些提议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的执行方案。” 雷明心言简意赅地向大家介绍了情况。
其他人听闻之后,皆认为这个想法值得一试。而兼任御灵部部长的国家文物局局长方鸿烈更是兴奋异常,直接表示可以与雷明心一同前往住房城乡建设部商讨这个问题。
雷明心毫不犹豫地直接点头同意。此事确实适合方鸿烈,倘若实验成功,接下来拆迁后的土地需划归国家文物局管理,这些地方将扩建成为国家遗址公园的一部分。
夏先衍在来中山国遗址灵源之地,经过滹沱河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一段的河流好像也蕴含了灵源的气息。于是,在对这座灵源之地完成调查后,他吩咐赵绍铭沿原路返回。
当再次抵达滹沱河边时,夏先衍迫不及待地下车,亲自去一探究竟。
经过神识的探查,这里果然形成了灵源。
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他惊讶地发现,此地的灵源并非孕育而生的,而是由河流上游的灵源之地顺着水流延伸至此。
他感受着灵源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明白了这股灵源正是来自于上游的西柏坡灵源之地!
看灵源之地的延伸情况,他推测西柏坡灵源之地最终将会与正定古城灵源之地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庞大且强大的灵源之地。
夏先衍看了一眼地图发现这段河流上游与下游各有一座水库,于是他来到了黄壁庄水库进行调查,发现灵源之地已经延伸至水库之中,但只是延伸进了一小部分。之后他又到了水库的另一头,发现正定古城灵源之地并未延伸至水库之中。
他颇有些惋惜,自言自语道:“看来两座灵源想要连通需要等到明年了。”
将此消息发送回御灵部后,夏先衍决定去探索西柏坡灵源之地。临近岗南水库时,他便能感觉到西柏坡灵源之地将整个水库囊括其中。绕过水库,他终于抵达了西柏坡。
只见灵源的结界让西柏坡宛若孟夏,这里景色如画,放眼望去,柏坡岭上松柏苍翠、绿意盎然,柏坡岭下,山花烂漫,一湾碧绿的湖水环绕,美丽而宁静。山水环绕间,西柏坡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平山大地上。
西柏坡原名 “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后在五代后周时,滹沱河水患冲毁原村,宋初部分居民迁居北坡岭下开辟立村,因与东柏卜隔苇地相对居西,取名西柏卜,民国时由该村教师齐玉军将 “卜” 改为 “坡”,遂演名西柏坡。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这里有着良好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为其成为中共中央的重要驻地奠定了基础。
1947 年 5 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西柏坡。1948 年 5 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西柏坡成为 “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这些重大事件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柏坡也因此被誉为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