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言官:听起来有些魔幻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正月十二,宜:开业、打扫、装修、祭祀、铺路,忌:婚丧、交易、作死。
    “轰!”
    南海子旧衙门北清河的边上,一声巨响传出,吓的一群来南海子开常会的毕自严等人就是一个激灵。
    “何事?发生了何事?”
    拉过一了个巡逻路过的士卒,毕自严向对方焦急的问到。
    “无事啊。”
    那士卒闻言,停下脚步后,看着一众朱紫大官儿们,只感觉到了莫名其妙。
    “那这声响是?”
    “哦,这个啊。”
    闻言,士卒恍然,开口解释。
    “从年后就开始了,陛下在冰面上试火药。”
    “试火药?还在冰面上?”
    闻言,毕自严还没做什么反应,周应秋就先跳了跳眉头。
    不理会那士卒,周应秋就一马当先的匆匆的向着传来声响的方向而去。
    不需禀报,推开围在一起的人群后,周应秋就看到了正在和刘时敏一起站在清水河边上的皇帝。
    “怎么样,朕说加些白糖有用吧。”
    “皇爷明见。”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刘时敏有些震惊的道。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士卒开凿河面,取水为用上说起。
    因为南海子周遭,聚集着十来万的城建营,这么多人的用水就是个问题。
    而如今又恰是寒冬,城建营各营,每日都需要派人凿冰取水。
    前日,皇帝大清早的巡完营后,偶然得知了取水的困难后,就令人弄来了五十斤的颗粒火药,又让收购了些白糖来。
    经过了几番试验,得到了最佳配比之后,皇帝就在清水河上玩起了炸冰。
    三次对比试验后,刘时敏就发现,同样都是用拳头大小的罐子装火药,但加入了白糖的那罐,直接就将整个冰面给炸裂了开来。
    ps:明朝白糖价在每斤二至三分银,也就是两三百文左右。
    这爆炸威力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儿。
    不理会身侧刘时敏的惊讶,看着河面上,已经翻起肚皮的鱼,朱由校心里暗自寻思。
    如今对火药的利用,还是欠缺。
    开冰面这种事情,居然要人工来。
    “臣等参见陛下。”
    来到皇帝的身后,先是伸出头看了看已经漏出了一个巨大冰窟窿的河面,而后周应秋才看着皇帝道。
    “诸位爱卿都来了啊。”
    察觉到了身后的动静,朱由校转过身看了看,发现内阁、六部九寺的人都到了,当即一挥道。
    “那就开会。”
    说着,朱由校就向旧衙门而去。
    如今,差不多已经形成了惯例。
    每搁十日,内阁首辅、六部尚书等人就要到南海子来见皇帝,对日常工作进行个汇报,差不多就相当于常朝。
    当然,南海子的常朝,比以往历代的常朝,氛围上是要好了些的。
    简单的了解最近京城的事情,听取了一下各衙门的报告,送走了大多数人后,朱由校留下了兵部尚书黄克瓒和通政使和通政使王舜鼎。
    “各地的驿站,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又令人给二人再上了一壶暖茶,朱由校看向两人,开口询问道。
    “驿站。。。”
    听到皇帝的问题,王黄二人,只觉得头皮发麻,也明白了皇帝要留下他们二人的原因。
    邮驿系统,虽然是兵部车架清吏司在负责管理,但使用的最多的却是要上下传递公文的通政司,这就导致了通政司成了邮驿系统的实际领导者。
    而在地方,邮驿系统则是受以按察使为主和布政使的双重领导,从京师往外,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逐铺相接,形成遍布全国的递铺网路,并与水马驿站相衔接。
    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正驿名、开驿路、恤邮传、定驿制、严法纪、惩贪官等方法,给大明建立的一套成体系的驿站系统,到了如今,那不能说是问题连连,只能说是被腐蚀的成了某些人的私有企业。
    因为朝廷财政问题拿出钱来补充邮驿系统,所以各地衙门不少的都在朝廷明文税收之外,又加征驿银,堪称横征暴敛,累害于民。
    第二个问题就是营私舞弊所造成的白嫖。
    想要使用朝廷的邮驿系统,就需要“符验”,通俗说就是凭证。
    但从弘治年间开始,官员家属拿着官员的符验免费使用朝廷驿站就已蔚然成风,乃至于民间送礼都有送符验的。
    使用的繁忙,就更加的导致了驿站系统的入不敷出。
    当然,崇祯裁撤驿站就纯属脑子进水了,他干的那个事就相当于把一个年亏损几百万,但总市值几十亿的公司给主动关停了。
    王舜鼎与黄克瓒对视了许久,相互不知道甩了多少个眼色后,才由王舜鼎开口道。
    “陛下,驿站事关重大,不宜轻动。”
    “若是动了驿站,恐怕明天朝廷就不知道低下发生了什么。”
    “臣附议。”
    有了王舜鼎开口,黄克瓒也跟着道。
    “驿站乃是万千百姓、士卒生计所系之所,若是轻动,恐天下不宁。”
    “朕没想着裁撤驿站。”
    伸出一只手,阻止了二人接下来的话,朱由校脸色莫名其妙的。
    我什么时候说猜测了,我又不是崇祯。
    他们二人所说的事情,都是崇祯裁撤驿站之后所发生的。
    “朕只是想对四方之地的事情有个了解,就想到了驿站。”
    看着二人,朱由校开口到。
    “就比如说,对九边要地、南京、云南、四川、贵州等偏远之地,朝廷能不能知道更多的东西,而不只是看到当地官员的奏报。”
    “就比如说,当地的粮价、布价都是几何,有没有发生民变之类的。”
    简单的举了个栗子,朱由校接着到。
    “知道了这些,一些事情发生之前,朝廷是不是可以有个提前的准备。”
    “这。。。”
    闻言,两人松了口气,而后暗自思索了起来。
    “若想做到此事,恐怕需要耗费不少的钱粮。”
    手指一顿掐算,黄克瓒看着皇帝开口道。
    “就算是有朝廷的邮驿,但毕竟是增多了所需要做的事情,加上了更多的耗费。”
    “钱粮不是问题。”
    看着两人,朱由校摇了摇头道。
    “朕只是有这么个想法,想多知道知道四方所发生之事,就想到了驿站上。”
    说着,朱由校若有所指的到。
    “但没有料到,居然让两位爱卿如此紧张。”
    “。。。”
    闻言,知道自己反应过激的两人同时闭口不再说话。
    大明现在经不起大的风浪。
    就宛若后世有的系统,虽然有bug,但只要能跑的起来,你就别闲的没事做去改动。在新政还没彻底定调前,皇帝的所有冒进动作,都要被阻止,为此两人才开口劝说。
    不过,看到皇帝不再想要动驿站,两人也是放心了下来。
    “朕想新设立一个衙门。”
    不再继续在言语上刺激二人,朱由校接着开口到。
    “负责收集、统计各地民生之事,但是却不知如何去做,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就想让两位爱卿给朕出出主意。”
    “容臣等思虑一番。”
    听到皇帝的话,王舜鼎和黄克瓒都用手捻起了自己的胡子,思虑了起来。
    在思虑的过程中,两人还时不时的交头接耳一番。
    就当皇帝看着二人翻白眼之时,王舜鼎开口试探性的道。
    “陛下,臣二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让各道御史去做此事。”
    “各道御史?”
    闻言,朱由校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看向了王舜鼎,想知道这货是不是吃多了撑得慌。
    他厌烦言官厌烦的够久了,你这时候让御史去做这事儿?而且让言官去干中央统计局特务的活,这事儿怎么听起来这么的魔幻呢?“不错。”
    看着皇帝,王舜鼎肯定的点了点头。
    “各道御史为陛下耳目之臣,今陛下欲知天下之事,当令其巡视四方,奏报地方之不平事。”
    看着皇帝,王舜鼎说起了自己与黄克瓒两人商议出的办法。
    通俗的说就是,让各道御史滚到地方上收集情报去,别搁京城里瞎哔哔了。
    “方法是好方法。”
    听完了王舜鼎的描述,朱由校皱了皱眉头。
    “但朕担心巡抚之事再次发生,洪武、永乐年间,各省政务,以布政使为主,宣宗之后,朝廷屡设巡抚,致使布政使权责被侵蚀。”
    看着两人,朱由校开口道。
    “这就导致,如今朝廷各方大员,时需加以都俭御史之职,才可胜任。”
    “而且,御史的职责,到底是大了些啊。”
    看着两人,朱由校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大明的御史,真就应了位卑权重这个词语。
    以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为例,在京之时,天天对这皇帝哔哔。
    一旦出了京,他们就是比土皇帝还皇帝的土皇帝。
    位高: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
    权重: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职宽: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
    严管: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当然,最后一条勾掉,这年头谁屁股都不干净。
    “若是派群御史到地方去,让他们按期向朝廷汇报消息,恐怕会惊扰的地方不宁啊。”
    看着两人,朱由校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放群“管的宽”到地方上,他担心用不了几年,地方上御史就接管了县令知府的职责了。
    “。。。”
    听完了皇帝的话,王舜鼎与黄克瓒两人又相互商议了几句后,王舜鼎开口道。
    “启奏陛下,御史分为内差和常差。”
    看着皇帝,王舜鼎解释起了都察院系统。
    大明的各道御史,要比想象中的复杂。
    首先是主管官员: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而后是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计一百一十人。
    以上两类,平日里都是在京城都察院供职,称为内差或常差。
    而奉命出巡的御史,比如巡盐御史、巡漕御史以及奉命巡视地方的巡按御史,这些都被称为外差或者特差。
    “那些人,没有命令,平日里就都在京城?”
    听完了王舜鼎的讲述,朱由校察觉到了不对劲,瞪大了眼睛,开口问道。
    “回陛下,都在京城。”
    看着皇帝,王舜鼎开口道。
    “他们一般负责核查各省、府、县送上来的公文有无疏漏、冤假错案等事。”
    “我说怎么时不时就收到些莫名其妙的奏章,合着是闲得慌啊。”
    手在桌子上拍了下,朱由校不爽的瞪大了眼睛。
    合着在京城养了群吃闲饭的。
    “让他们都出京巡视地方去,给朕好好的下去看看,地方上都发生了什么。”
    看着王舜鼎,朱由校开口到。
    “陛下,我大明从无所有御史悉数出京之事啊。”
    看着皇帝,王舜鼎开口道。
    “那就各道都留一个,其他的都出去。”
    闻言,朱由校一挥手,下令道。
    “那权责。。。”
    此时,王舜鼎也担心皇帝担心的事情发生,提醒道。
    “巡视地方,风闻奏事。”
    看着王舜鼎,朱由校开口到。
    “只许看,只许听,不许开口干涉地方,更不许前呼后拥的带着一群人去。”
    “让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都通过驿站汇报到京里来,让留在京城的那个每旬都将收到的消息给朕上报一次。”
    “具体该怎么做,你是通政使,有达闻天下之则,这事儿你去办。”
    指着王舜鼎,朱由校直接给指定了权力。
    “臣遵旨。”
    闻言,王舜鼎心中就是一乐。
    这是让他在权责上,兼了左都御史了。
    当走完流程,拿到了圣旨,出了旧衙门之后,黄克瓒才有机会看向王舜鼎。
    “你就不推辞一下?”
    看着对方手里的圣旨,黄克瓒开口问道。
    “都察院那些个清流们知道他们要舟车劳动的到地方上去巡视,可不得反了天?”
    “你也知晓,我向来推崇以德治国,讲究个不滥不枉,斥绝馈遗。”
    看着黄克瓒,王舜鼎缓缓的开口道。
    “都察院的那些人,整日里劝说陛下宽仁,要宽待耳目之臣,但他们却并没有做到监察天下,澄清吏治之责,根本就是滥官。”
    “我这是在帮他们。”
    “。。。”
    看着王舜鼎的一脸正气,黄克瓒无语的摇了摇头。
    “那他们可真要谢谢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