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诛三族太重,移个九族吧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见到礼部和翰林院在这个时候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要掰孔家,这段孔府正统性的大腿,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得到了皇帝的示意,刘时敏高声道。
    “可有人有本上奏。”
    “礼部尚书孙如游所言之事,有人有本要奏吗?”
    “臣有本要奏。”
    刘时敏的话音落下,前内阁大学士,现在的另外一个翰林大学时,神宗、光宗实录总裁官叶向高出列高声道。
    “启奏陛下,北方孔府血统不正,言行不法,是否请衢州孔氏族正进京,奉祀孔庙?”
    此时的叶向高,在做出一个尝试。
    读书人不能没有衍圣公,就像是西方没有耶路撒冷。
    “这个不急。”
    听到叶向高的话,朱由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这恐怕就是礼部和叶向高做的政治交易了。
    清流一系认可干掉北府孔家,但得将南衙孔府封为衍圣公。
    而且,叶向高刚才的话也已经代表着士林抛弃了孔家,先执行了自己的条件。
    不过,这交易成不成,得看他这个皇帝。
    “昔年,太祖爷敕封衍圣公,乃是为安天下士人之心,教万民之生养。”
    “然,时过境迁,如今孔家不法,朝廷若是再要敕封衍圣公,当要仔细的查一查,这血统正是不正。”
    “。。。臣遵旨。”
    听到了皇帝的话,叶向高心中叹息一声,只能拱手应道。
    皇帝这就是在态度鲜明的不封衍圣公了。
    详查血统正不正,这能查清吗?
    今天的朝会之上,他可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人都准备了反对削衍圣公之爵的说辞,但在礼部拉着翰林院一个孔思晦他爹孔浣貌似是捏造的说法面前,全都被堵了回去。
    血统都可能不是孔子后裔,其他的说什么都是多余。
    “废除衍圣公爵位之事,没人反对了吗?”
    一手拄着脸庞,朱由校看着下方的众臣问道。
    “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自尊大,但确实没有找到孔浣是何人。”
    见到皇帝开口,礼部尚书孙如游开口到。
    “礼部、翰林院广纳天下古籍,鲜有未收录者,若是真有人找到了,臣等定当虚心求问,严格察查。”
    一群难得上朝会的各道都御史、给事中,以及零零散散的其他官员听到孙如游这话,顿时心中叹了口气。
    孔浣是谁,他们也不知道。
    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乎,孔家,一块牌坊罢了。
    现在礼部从这个方面着手,给皇帝找补,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反驳啊。
    现在孙如游的话很明白,想要反驳这个事儿,先把这个孔浣是特喵的什么人给考证出来,衍圣公延袭之事才能接着谈。
    而且,就算兖州府的孔家你给考成真的了,那个紧接着和南衙孔家还有的掰扯,那牵扯到了南北宗之争,到时候更难说。
    同时,这兖州一直没挪窝的孔府血统味儿都不对,你个南逃了的血统味儿就一定对?
    掰扯不清楚的。
    “启奏陛下。”
    就在这时,权刑部尚书周应秋高举自己的笏板,出声道。
    “前番,先山东文社连袂,上万言书,请封衍圣公。后有山东士子勾结,贡院罢考。”
    “今查实,乃是彼辈贼人得知朝廷要在山东施行新政,图谋不轨,藐视朝堂。”
    “臣亦有本奏。”
    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袁世振也举着自己的笏板站了出来。
    “经山东黜置使衙门,山东户部清吏司衙门查处,孔府祀田、汤沐田、学田、投献田、自置私田、胭粉田等各类田亩,总计约有八十四万余顷,分处北直隶、山东、河南、南直隶、浙江等地,遍布十八府数十州县。”
    “而与孔府联袂之人,其家田亩合计也不下五十万顷。”
    “此等逆贼,不念国家之艰,不恤百姓之苦,偷课漏税,结党营私,为害一方,臣请依大明律严惩,以儆效尤。”
    刑部、户部两个尚书的这话一出,朝堂上当即就乱哄哄的吵闹了起来。
    两人现在,就是在往孔府的棺材上打钉子。
    周应秋的话,意思是孔府组织了山东文社上书,士子罢考,其目的在于威胁朝廷不能在山东搞新政。
    而袁世振,直接就将孔府和参与其中的家底儿给翻了开来。
    要知道,顺天府新政执行过程中,皇帝亲自带头,推动诸藩王、勋戚、缙绅一体纳税,特意将皇庄田亩数和纳税数公布了出来。
    皇帝的皇庄田亩,也才占据了北直隶的二十多万顷,而孔府,居然有八十四万余顷,还遍布两京四省十八府数十州县。
    这是想造反啊。
    上百万顷田亩,而且用屁股想就能知道,其肯定都多数都是膏腴肥田,这若是赋税折银恐怕超过了两百万两。
    “启奏陛下。”
    “陛下,臣诚惶恐,孔子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个时候,终于轮到了内阁首辅毕自严出声。
    “兖州孔府,贪淫暴虐,不遵国法,如不严惩,于法有碍,于理无宜。”
    “臣请陛下明正典刑!”
    “臣请陛下明正典刑!”
    随着毕自严的开口,后续又有五六个官员陆陆续续的跟着出来出声道。
    他们都是如今朝堂上山东籍的官员,都已看过毕自严从皇帝那里拿到的那封没有改印,要禁山东一科的圣旨。
    这正考试呢,居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如果真让那封圣旨盖了印,恐怕他们是落叶也归不得根了。
    他们能分给山东仕林一个进士名额吗?
    不能!
    因为山东士子罢考影响,本该在三月就放榜的天启二年科举,这都拖到了五月份,不知多少士子在翘首以盼。
    表面上因为国事影响还没放榜,但谁不知道是皇帝不爽一直压着啊。
    成百上千的山东举人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就指望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是却因为个别的十几个憨批罢考,将要面临十年白读的境况,他们必须要在朝堂上站出来,为整个山东的士子们发言。
    不然等到那封圣旨上的内容被传出去,恐怕这朝堂之上,整个北榜省份,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官员,立刻就会群起而攻之,请禁山东,瓜分掉本应该属于山东的进士名额。
    现在,他们必须要让皇帝知道,不是山东士子不恭顺,而是群众里面出了坏东西。“有人有异议吗?”
    看了眼跪在地上,高举笏板的毕自严,朱由校抬头看向在场的其他官员问道。
    而回答他的,只有无尽的沉默。
    首辅是山东人,附和的也是山东人,要处理的还是山东人,这是山东人自己在窝里斗,看戏就好。
    “刑部拟判吧。”
    “启奏陛下,依大明律。”
    对于如何判罚,刑部,或者说周应秋早有准备,甚至于内阁首辅毕自言已经执行了一部分,当即大声道。
    “孔府不法,孔府之主孔胤植并其党羽,为绅不恤,为富不仁,乃重罪不赦之徒,当削其首级以传天下,九族实边。”
    “居中联袂之徒,谋叛谋反,当斩首示众,三族实边。”
    “蒙昧受骗之徒,目无法纪,藐视朝廷,当革罢功名,贬黜为民,三族实边。”
    刑部将这次山东的案子分为了孔府不法案、文社上书案以及兖州罢考案,但都突出一个用重典。
    不同的案子,那自然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的。
    居中联袂是谋反,要杀脑袋的。
    跟着起哄的直接革除功名,属于书白读了,滚边方开荒去。
    刑部的三判,就是在告诉天下人,这大明,是皇帝的天下,是朝廷的天下,轮不到士绅豪右联袂做主。
    “罢考之人再加一条。”
    听到周应秋的判罚,朱由校出声补充道。
    “革除功名后,三代禁举。”
    说着,朱由校坐直了身子,看向在场众人。
    “还有人反对吗?”
    提前商量好的处理结果公布,就等反对的鸡跳出来了。
    不管是他的圣旨,还是后面礼部、刑部、户部、内阁首辅的言语,都是要体现朝廷的正义性。
    今天的这些话,都是要登在京报上,传阅天下,告诉天下人,大明的天,没有人能遮得住。
    然而,事情却是令朱由校失望了。
    满朝文武,两三百人,却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也没人是傻子。
    朝堂上众多高官的言辞,这明显是早有定论,今天也只是宣布。
    “平身吧,别一直跪着了,像是请罪一般。”
    点了点头,朱由校看着跪在地上请杀人的毕自严等一行人道。
    待到毕自严等人归班,户部尚书袁世振又开口到。
    “启奏陛下,去岁北直隶顺天、天津诸府,有蝗虫作祟,虽朝廷遣人灭蝗,但恐今岁有遗种复生,臣请督诏各地官员、巡检,令军卫、有司掘捕,以防蝗灾。”
    这个问题,去岁已经在京城闹腾了一次,最终以京城派了些人出去转了转,但结果到底如何,现今还不知道。
    如今袁世振故事重提,目的并非防蝗,而是防备京城粮食不济。
    毕竟山东经历了那一出乱子之后,今年的产粮必然下降,因为很多地方的春耕都受到了影响,不要朝廷出粮赈济都是好事儿,更别说是收赋税了。
    所以,必须要重视。
    “去岁,朕令防蝗之后,让对经验教训进行一个总结,刊印成册,这件事情办成了吗?”
    看向礼部尚书孙如游,朱由校开口问道。
    “启奏陛下,有工部尚书徐光启相助,如今已经整理成册。”
    被提问,孙如游当即将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
    “防蝗之事,分为蝗灾之时、蝗灾之地、蝗灾之源、昔人治蝗之法、事先预备之法、事后清除之法,共六卷,如今俱已雕版,刊印百册,发往北直隶各州府衙门,以观后效。”
    防蝗这事,礼部的那群掉书袋自然是不会的。
    但好就好在,徐光启这个农学家,也是翰林院出来的,和礼部有渊源。
    故此,皇帝让整理册子后,孙如游就亲自上门,请了徐光启出山带头编撰,为了防止出现纰漏,礼部还专门做了雕版。
    “将此事登在京报和邸报上,刊行天下,若是有人对其间方法、纰漏有所补充、斧正,朝廷要做出奖赏。”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和徐光启当即拱手到。
    今天朱由校将孔府和灭蝗的事情放在一起说。
    一个原因是将孔府比作了蝗虫。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今年北方若是再起蝗灾,皇帝可是有言在先,到时候轻则摘地方官的乌纱帽,重则就摘的是人头了。
    现在,朝廷对蝗灾的处理,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方法,你再是不会,也要照着书去做。
    随着文华殿上的一阵山呼海啸,天启二年的第一场朝会,算是落下了帷幕。
    而文武百官们下朝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各回各衙,各办各公,而是集体来到了菜市口大街上。
    此时,作为首要案犯的孔胤植,已经被人按倒在了菜市口的鎏金龙头铡刀之上。
    “斩!”
    随着毕自严将签子从高台上抛下,铡刀口狠狠落在了孔胤植的脖颈之上,顿时血流如注。
    随着早有准备之人拿着石灰,将孔胤植的脑袋腌制起来,送到各城展览,孔府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不过山东,却是还有另外一桩妙事发生。
    孔家人,联袂上书的文社,贡院罢考的举人。
    三种类型的流放犯,早在朝廷公布最终处理结果之前,山东黜置使衙门就已经开始令抓人了。
    待到朝廷的正式公文到位,开始流放,那可真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沿途负责看押护送的山东衙役们,没少收到各路人士递来的条子。
    不是让这帮人活,而是有很多人递条子,希望这些人死!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这帮人惹怒京中的大皇帝,差点儿断了山东士人的科举之路,现在被开除山东籍,在他们看来还不解气。
    如今,唯有挖坟掘墓,方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