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周尚书。”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转头看向了周应秋,看看这个阉党狗头会说什么。
    “启奏陛下。”
    看到皇帝的目光,周应秋身形一颤,低头道。
    “京城还好说,但大明广拥四海,各省根本就管不住那么多人的嘴,此事必须要多措并举,方可成形。”
    “怎么个,多措并举。”
    打量着眼前的一群高官,朱由校表情异常的平静。
    “回陛下,臣以为,第一,要加强宣传,在各省新设宣政司,对朝廷的新政进行宣读。”
    “第二,朝廷当令各省军队出动,对扰乱治安之人进行严厉惩处,遣戍辽东。”
    “第三,要加强对结党营私的宵小之辈监管,严格禁止结党结社。”
    说着,周应秋直了直自己的身子,仿佛这样做可以给自己更大的自信。
    “第四,朝廷要对官员进行更严格的选拔,无论在仕、致仕官员,必须要赞同朝廷新政,尤其是不许结社、结党之事。”
    “天下官员,在各种场合都需要公开表示自己支持朝廷的态度,尤其是在京官员,更要严格约束家中后辈,不得行违背朝廷律法之事。”
    “违者,悉数以奸党论之。”
    “你这话,听起来有些耳熟啊。”
    听完周应秋的话,朱由校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上下打量了几眼周应秋。
    这不就是历史上天启年间,党争的那套么。
    不过与之不同的是,现在周应秋是在向他这个皇帝走光明正大的路数,拉奸党名单了。
    上一个这么干的人。。。
    “周尚书,是真的不怕人称呼你为我大明的蔡京啊。”
    盯着周应秋的双眼,朱由校一字一顿的道。
    “食君禄,报君恩。”
    见状,周应秋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
    “党争之举,祸国殃民。”
    “国家大事,议论不休。”
    “结党营私,弃国误君。”
    “臣周应秋,请定奸党。”
    说到最后,周应秋将脑袋狠狠的磕在了地上。
    前些日子因为在奉天殿上磕头,已经结痂的伤口,顿时又流出了血来。
    双眼眯起,朱由校歪着头看了看周应秋的额头,又转动眼球,看了看在场的其他群臣。
    却见内阁首辅毕自严、礼部尚书孙如游、户部尚书袁世振已经跪了下来。
    而其他的官员,则正互相碰撞着眼神,一副想跪又不甘心跪的样子。
    “左都御史?”
    看向人群中的吴亮嗣,朱由校声音不咸不淡的问到。
    “臣请定奸党。”
    听到皇帝的问话,吴亮嗣双膝一软,登时就跪了下来。
    他屁股不干净,万历年间就和东林斗了个头破血流。
    现在皇帝让周应秋主持,但问题是周应秋这厮在进京前就没和他们有联络,进京被皇帝提拔之后更是个独狼。
    他也怕让周应秋把他一起给送上去。
    “王老师父?”
    朱由校的目光又转向通政使王舜鼎,这位顿时也扛不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臣赞同周尚书所言。”
    有了这两位被点名,后面的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翰林大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和尚宝寺卿也纷纷跪了下来。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翰林大学士叶向高和国子监祭酒公鼐两人。
    此刻,两人心中即便是对周应秋的处理办法再是不满,但却是不敢露出有丝毫的反对意见,生怕现在就让皇帝给定在奸党之中。
    看到在场众人都跪了下来,朱由校不动声色又看了一眼额头处已经将砖石染红的周应秋。
    阉党狗头的狠劲还是有的。
    这一手一出,只怕朝野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在明在暗都能恨死周应秋。
    双手捅在袖中,朱由校心中依旧在琢磨着周应秋的办法可不可行。
    后世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说什么北宋党争,最初只是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份。
    又说在熙宁变法以前,皇帝是超越于党争之上的,但在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
    这话就纯属放屁。
    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皇帝都已经对一个事情鲜明的表示了自己要变法的态度了,下面的臣子应该做的是帮着寻找出新法不对的地方,帮助完善政策,而不是叫嚣着什么不能变法。
    哲宗之后的徽宗这软蛋玩意儿,你别看他和他那儿子倒腾出了靖康之耻,但在权术上,绝对要比他之前的皇帝更要强。
    方才登基的宋徽宗,为了缓和朝堂矛盾,以贬章惇于外,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试图缓和矛盾。
    但当时的新旧两党,几十年斗争下来,早就掐红了眼,根本就难以化解。
    而后,宋徽宗就推出了蔡京当政,又用童贯等人,立“元祐党籍碑”,将司马光等旧党,连同苏轼等中间派一锅都给端了。
    党争之事,只有你死我活,只有一方被物理消灭才会平息。
    嘉靖的前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国势稍有起色,一个宫变之后就躲在西苑搁朝堂之上当搅屎棍了。
    不但错过了大航海之初,奠定卖方市场的机会,二十来年时间里,东南倭寇横行,北方又出了个庚戌之变,大明国势又衰,最终福大命大搅出个海瑞的治安疏。
    现在,他差不多已经将大明民间结党结社问题给引炸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一锅都给炖了。
    “定吧。”
    “吏部主导,刑部、大理寺、典察府、锦衣卫五部协同,定奸人榜。”
    扭动了一下自己的脖子,朱由校看着周应秋开口道。
    “定下之后,刻块碑放在承天门之外,就叫结党营私奸贼碑。”
    说着,朱由校又扫视了一眼在场众人。
    “一直以来,内阁辅臣只有毕自严一人,颇为不妥,今后周应秋你就以吏部尚书加内阁次辅,入阁办事吧。”
    “臣谢陛下天恩。”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当即双眼一亮,磕头道。
    没有再理会周应秋,朱由校抬头看向毕自严以及其身后的一众官员道。“朝廷处理奸党之事,朕交给内阁统领,六部辅助,这件事情要处理的干净,利索。要兼顾京中京外,大江南北。”
    斟酌着用词,朱由校看着在场的官员训话道。
    “朝廷的动作要快,不能给一些宵小之徒霍乱人心的机会,朝廷的六部九寺,州府县城的大小官吏,都要参与进去,通力配合,不能搞单打独斗,更不能起内讧,彼此拖后腿。”
    说着,朱由校的目光玩味的看了一眼叶向高和公鼐两人。
    这俩人,叶向高是东林中人,南方地主代表。
    而公鼐出身的蒙阴(山东)公氏,则是明中之后,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人称【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是北方读书人的扛鼎之家,搞文学的。
    不过,这公家的屁股,明显是坐在保守派一边,这公鼐他爹公家臣,当年和张居正对面喷,被张居正反手就给外放为官,结果等张居正都死一年了,公家臣还没干出政绩被召京城,死在了京外任上。
    对于这个公鼐,朱由校也不怎么满意。
    现在京中的纷乱,也有国子监的生员参与其中,这公鼐连手底下的学生都管不住。
    “。。。”
    听着皇帝的絮叨,毕自严等人趴在地上,一边听,一边心中冒出一种感觉。
    有的人心中觉得皇帝对此事关注,对他们的能力不放心,才会有这些话。
    有的人心中觉得怪异,因为他们担心皇帝乱来,而皇帝却觉得他们不会做事。
    反复强调了几句后,朱由校转头看向兵部黄克瓒吩咐到。
    “你列个章程给朕,将两京十三省一些原归五军都督府管理的卫所,改编为省府的巡检司巡检局,由兵部和省巡检司直接管理。”
    说着,朱由校声音着重强调道。
    “朕会令石景厂准备军械盔甲,给平乱镇暴的巡检司军队装备。”
    “臣遵旨。”
    皇帝的话音落下,在场众人只觉得脖子一凉。
    大明地方的军权,虽然名义上是都司指挥使在负责,但两百年下来,早就是改由各地总督、总兵官负责,而原由五军都督府管理的卫所,也归了兵部管理。
    但即便如此,统兵权归将领,调兵权归兵部,而对地方和军将的结合,依旧保持着警惕,多少年了,闹大的也就只有一个境内女真泛滥的辽东。
    虽然在新政之中,有巡检司分兵权的设立,但也只是在新政施行的地方推行,大多数省份还是没有动的。
    而现在皇帝直接将部分卫所划为巡检司,直接归兵部管辖,这就是给了地方很大程度的自主性。
    结合近些天时不时从南方传回来的消息,尤其是苏州知府被人给驱逐了,皇帝这就是明摆着要让地方官动刀子处理了。
    别管什么冤假错案,动暴力机器往下平。
    “今天朕说的,就这些,都处理好了,朕不想看到闹出太大的动静。”
    看了一眼在场众人,朱由校从石凳上扶起徐婉儿,向着自己的书房走去。
    “臣等遵旨。”
    闻言,一群老师父们纷纷低头应声。
    目送着朱由校两口子离开,毕自严等人对视了一眼,纷纷从地上站了起来。
    “回去吧。”
    眉宇之间带着股杀气,毕自严看了眼众人,开口到。
    对于皇帝现在引爆的清理文社诗社的闹出来狗屁倒灶,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事,毕自严是深感厌烦。
    但他也知道,这些事情不处理掉,大明就别想中兴。
    作为一个地方官上来的人,毕自严清楚的知道,新政变法,到底是在从谁的嘴中抢食。
    带着一群高官出了旧衙门,还没上马车,毕自严就看向黄克瓒问道。
    “顺天府的巡检司军队,什么时候可以集合整齐,以待动用?”
    “上次戒严不过十日,作训司的戚金又补了部分精锐兵马补入北京巡检司。”
    闻言,黄克瓒当即就开口道。
    “来时我已经派人去调集了,等我们回京,就能戒严城中。”
    毕自严点点头,看向吏部尚书周应秋道。
    “钱龙锡那些被打死之人的家属那边,你亲自走上一遭,人要安抚好,不要让再闹起来,该给的东西一定都要给到。”
    “好,本官来安排。”
    闻言,周应秋点了点头。
    被打死的几个人,好几个都是朝廷朝廷官员,不能说是位高权重,但好歹也是个官儿,还是进士出身,京外京中不知有多少同窗好友,一旦消息扩散,被有心人利用,不知会惹来多大风波。
    尤其是毕自言最后那句“该给的东西一定都要给到”,更是直指皇帝的举告法。
    接受文社贿赂之人为什么会举告,就是因为举告后能得到特赦,能分得财物。
    现在人虽然是死了,但该分的东西,还是一定要分到他家人手中的,否则皇帝的举告令就成放屁了,谁还敢举告。
    对周应秋这个官迷的办事儿能力,毕自严是相信的,因为这人够狠。
    转头看向礼部尚书孙如游,毕自严继续吩咐到。
    “长陵那边,孙尚书亲自走一趟,不管用什么办法,将人带出来,不能再出乱子。”
    “好,本官亲自去。”
    闻言,孙如游也知道在事态更严重之前,必须要尽快坚决,当即应下,而后又问道。
    “那若是不出来。”
    “你若是做不了,就让那个陆文昭带着锦衣卫去,就算要杀那些人,也要在长陵外面杀!”
    对于哭陵的人,尤其是在皇帝还和徐家姑娘又凑出一对儿的情况下,毕自严活剐了那些人的心都有了。
    点了点头,毕自言又看向人群中跟个小透明一样的顺天知府董应举。
    “顺天府的官差、衙役也要做好准备,有些人,有些事,必须要坚决弹压,尤其是在秋粮将征的这个要紧关头,谁闹事,就严惩谁,绝对不要手软!”
    “是,下官一定做好安排。”
    董应举能看的出来,眼前的毕阁老是怒气在胸,连忙抬手道。
    见状,毕自严点了点头,不用仆役帮忙,自己就拉开马车的门帘,走了进去。
    “回城。”
    “那些陵卫也要处理一下啊。”
    就当毕自言带着一群人抹黑在士卒的护卫下网京城赶回去的时候,搂着徐婉儿睡觉的朱由校望着天花板,心中喃喃自语。
    陵卫,守陵的卫所军,大明军事布局中的一个奇怪存在。
    不归五府统辖,不听兵部调遣。
    最出名的,应该是孝陵卫士卒,那支在清军南下之时,拼命的军队了。
    ps:十三陵卫介绍放作品简介